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大学生购买电脑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自编问卷对影响大学生购买电脑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了影响大学生购买电脑的主要因素,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每个变量在各个因素上的负荷,最终确定几个主要因素及其在大学生消费者心中的不同地位。在展开多因素分析的同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终发现影响大学生购买电脑的诸多因素中有八个较为重要,他们分别是:性能、价格、品牌、环境、售后服务、外观设计、需求程度及指导意见,且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月收入及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们对电脑的选择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医学影像技师岗位胜任的影响因素,旨在为考核评估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文献分析和访谈法设计和制作问卷,并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对410名医院的影像技师分二轮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4.0统计分析其岗位胜任的影响因素.结果:两轮问卷函调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1%(173/180)和91.7%(211...  相似文献   
3.
面条是世界性大众食品,古代人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与何种方法发明了面条,一直是有争议的.2005年Nature杂志曾简要报道了青海省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层出土的粟类面条.但对齐家文化时期古人是如何利用粟类粮食做成面条的,迄今仍然存在疑问.本文通过对喇家遗址出土陶碗中面条残留物的植硅体、淀粉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系统分析,提供了4000年前古代人类以粟(小米)、黍为主制作面条的综合证据.进一步利用传统的制作饸饹面条的工具,参考挤压糊化凝胶成型的方法,复制了与出土面条成分、形态一致的粟类面条.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史前人类饮食文化特点提供了新证据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出土的石刀的功能,众说纷纭.随着植物微体遗存提取与鉴定等技术的进步,石刀表层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和植硅体组合能够为其功能研究提供直接的实物证据.本文对距今4 ka左右的青海民和喇家遗址4件石刀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残留物中可鉴定的278颗淀粉粒包含了约65.1%来自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茎秆部位及约3.6%来自大麦属(Hordeum)和小麦属(Triticum)植物茎秆部位的淀粉粒类型;在可鉴定的361粒植硅体中,包含了约96%来自于黍亚科(Panicoideae)等植物茎叶的类型.来自茎秆的淀粉粒和来自茎叶的植硅体证据表明,喇家遗址石刀主要功能之一为收割粟、黍、大麦属和小麦属植物.同时,极少量(~3.4%)食用豆类和根茎类淀粉粒的发现说明石刀也可能用于处理豆类和刮削或切割块根块茎植物.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库尔勒鼻凸烃源岩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塔里木盆地北部草湖凹陷-库尔勒鼻凸库南1井和满1井的实测烃源岩镜煤反射率R。数据,结合其他钻井资料,采用R。梯度与沉积速率相互验证反演沉积埋藏史及生烃史的方法,确定主要烃源岩的“生烃”窗口,并对研究区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通过3口井的沉积埋藏史,总结出研究区不同构造位置的烃源岩生烃演化的3种模式,即烃源岩的成熟生烃型、被剥蚀破坏型、过成熟型;得出草湖凹陷中下古生界烃源岩演化适中、具有良好的生排烃能力、分布范围附近的圈闭应该成为有效的圈闭的结论.而位于库尔勒鼻凸的下古生界烃源岩,由于海西期的强烈剥蚀,地层缺失严重,所受破坏巨大,已经不能供烃;位于草湖南部满加尔坳陷的满1井下古生界烃源岩演化程度太深,已经失去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国内招聘方法研究的文献为基础,从心理测验法、面试法、评价中心法、基于胜任特征模型选拔法四方面对国内招聘方法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简评。  相似文献   
7.
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黄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发现了一处令人震惊的史前灾难遗迹。大量姿势各异的人类遗骸从地下废墟中被发掘出来。史前人类在灾难来临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救助精神感天动地。  相似文献   
8.
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夏正楷  杨晓燕  叶茂林 《科学通报》2003,48(11):1200-1204
通过对位于黄河上游甘青交界处官亭盆地的喇家遗址及其周边地区一些地质现象的观察, 发现当时该地区发生了以黄河异常洪水和地震为主, 并伴有山洪爆发的群发性自然灾害, 这场自然灾害导致了喇家遗址的毁灭, 其中黄河异常洪水可能是史前人类遭受灭顶之灾的主要元凶. 喇家遗址灾难事件及其原因的研究, 不但有助于加深对4 kaBP前后黄河上游地区环境演变的认识, 而且对于揭示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