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2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篇是一篇安命论。本篇对于真人的三个层次的描写,即是对于人应如何存在的思考。“真人”一词是从“真知”一词推引而出,就好象《齐物论》中“成心”一词乃从“成形”一词所出一样,这是庄子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其中的逻辑是一种类比逻辑。天人关系这个概念,其含义是比较复杂的。它既涉及到本然状态与人为状态的关系,又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还涉及到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正是在天人之辨这样一个不同于《逍遥游》抒发对于大自由的向往的新的理论基点上,庄子在《大宗师》篇中对其理想人格作了集中的阐述。在真人三解这一部分,庄子以对一种人格形象的描述,来阐述一种安命的处世态度,并且是在更深的层次──生命跨物种的周流──上进一步阐发了天人之辨。引人注目的是,这样集中地对理想人格形象作出描写,是《庄》书中前所未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读《庄》漫笔之一王锺陵一“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我以为非《齐物论》本文,乃《庄》书外篇之国入者。对“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其应属外篇,但论之不详、不深;而对于“故昔...  相似文献   
3.
虚者,心斋也——读《庄》漫笔之六王锺陵一如果说《养生主》篇是从个体存在的角度,对人间的不幸有所透现的话;那么《人间世》则是在展现残酷的人间图景的背景上,来对个体的存在问题作出说明的。“颜回见仲尼,请行。”此句说颜回欲之卫而见仲尼,但开头不明说请行的目...  相似文献   
4.
在王骀的寓言中,庄子不仅以齐同论作为兀者王骀的精神支持,而且还将一种恢展的气象注入至弱者的形象之中,正是这后一方面未曾为古今《庄》学家们所注意。申徒嘉对子产“子齐执政”这一责问的回答,表现了两种价值观的斗争。子产的责问,从表层上说,是执政耻于与刑余之人同其行止,表现了残疾人的遭受凌辱;而从深层上说,则体现了专制政体对仕子独立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先秦时代对个体命运感作出最为突出阐述的哲人。在传统的天命观的笼罩下,命运感的抬头所反映的乃是社会化进程的扩大中个人意识的生成与孳育。庄子认为,既然死生存亡、穷达毁誉、饥渴寒暑这一类事情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智慧所能预料,那末就不要让这一类充满差异性的事情扰乱了自己对于事物通同性、亦即统一性的认识。只要对于事物统一性的认识不被扰乱,那末生命展开过程的种种得失就不会进入自己的心灵。庄子所提倡的人格是“才全而德不形”。所谓“才全”即知之全也,所谓知之全,即是所知为其大者,为其整体者也,是一种带有总体性的认识。如何对待命运,亦即是如何对待人生,这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总体性的认识,而且还是一种总体性的生活态度。所谓“德不形”,是说德浑化于无形。因为在东方专制社会的环境中,特别是作为弱者,才或德的外露是一件危险的事,才与德之浑化于无形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德充符》篇比之《养生主》与《人间世》,在对东方国家个体存在论的阐述上,又有了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6.
申徒嘉的寓言以现实的叙述发抒一种哲理性和人生哀思:一是官本位对于士子独立人格的摧残,二是对于命运的偶然性的体认。此外,还展开了儒道两家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所谓“尊足者”之“足”,指形体,指被刖。高于足者,指精神,指一种对于人生灾难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对《养生主》篇疑难歧异的解说──读《庄》漫笔之二王锺陵《养生主》虽是短短的一篇,但文字中的疑难歧异之处却是很多的。本文旨在对这些疑难歧异之处,作出一些解说。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对这二句,庄学家们有种种曲折的说明。林希逸曰:“若以为善,又无近...  相似文献   
8.
“故圣人有所游”,此句古今《庄》学家均不得其解。作者以为 ,此句是从上文形德之辨向下文天人之辨过渡的中介 ,必须抓住这样一个层次关系来加以阐述。游者 ,是说不为外形所束缚也 ,也就是说 ,能够超越于外在表象去看待问题。更进一步说 ,就是能够解脱于世俗之见 ,把握到一种本真的存在。也就是说 ,“游”是指的一种超越性。超越性的第一个层次有两项含义 :一是残丑者自身的自尊自信 ,一个阶段的不幸不该成为终生不幸 ,人应该有从挫折中站起来的勇气 ,他的发展前景仍然应该是尽可能远大的。一是形全者之忘其为残丑者 ,亦即是不以残丑作为看待人的标准。这就是说 ,他人不应以伤残者一时的不幸来设置其日后向上的障碍。由忘形而上升到对于知、约、德、工的超脱 ,这是超越性的第二个层次。如果说第一个层次是就形之残丑者而言的 ,则第二个层次便是对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超越。如果说第一层超越性所形成的乃是浑才于德、浑德于无形的才德观 ;则第二层超越所向往的便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本然状态  相似文献   
9.
乘物以游心──《读〈庄〉漫笔》之三王锺陵一《人间世》篇,写了三个与君主相处的寓言。颜回之卫的寓言,所要消释的是任事之心,目的在于使人认识处境的险恶,从而知道应如何保全自己,故极言其难;而叶公使齐的寓言所要说明的则是当其任事之时应该怎么办?目的虽然仍然...  相似文献   
10.
《德充符》篇第一段前三层,中心在“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一语,所谓“审乎无假”,即明白“其宗”也。宗旨,根本是也。所守之宗与物之迁化相对,而迁化必与差异相联系,由此,所守之“宗”,当指宇宙中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方面。“不与物迁”的含义:从时间上说,是不随着事物的流转而流转;从空间上说,是不为万物的差异所迷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