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Simmonds等创立和不断完善的可计数分类方法为芭蕉属植物分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同功酶技术、RFLP技术、RAPD技术、SSR技术等的发展和有效应用,使芭蕉属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不同海南粗榧种群核型及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核型分析和巢式方差等级分析等技术对分布于海南的海南粗榧5个种群染色体水平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坝王岭种群、尖峰岭种群、卡法岭种群、黎母岭种群和吊罗山种群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24=16m+6msm+2sm(2SAT)、2n=2x=24=16m+6msm+2sm(2SAT)、2n=2x=24=18m+4msm+2sm(2SAT)、2n=2x+24=20m+2msm+2sm(2SAT)和2n=2x=24=18m+4msm+2sm;2)相对长度变异最高的为第5对染色体(90.35%),最低的为第10对染色体(24.54%);臂比变异最高的为第4对染色体(86.54%),变异最低的为第12对染色体(40.228%);3)虽然海南粗榧不同种群核型表现出一定差异,但是其间差异不显著,都为较原始的2A型;4)无论是相对长度还是臂比,种群内的变异量总是远远超过种群间的变异量;其中坝王岭种群和吊罗山种群间的变异其相对长度和臂比都是最高的,坝王岭和卡法岭种群、卡法岭和吊罗山种群的变异最低;5个地点海南粗榧种群间的VST值平均为10%,即在常规染色体的遗传变异中,平均只有10%的变异来自于种群间,而大部分变异(约90%)来自于种群内的个体和细胞间.这样的分化系数表明在海南粗榧种群间进行着频繁的基因交换.  相似文献   
3.
香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微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为香蕉基因工程遗传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受体材料,目前已获得成功的转基因香蕉植株.但将抗病、虫基因成功导入香蕉并获得抗病、虫植株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