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隋唐五代文学与道教、儒学、佛教、任侠四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前期主继承,即继承了六朝思想学说的多元化,它与唐代社会在民族、文化、政治诸方面的兼收并蓄是一致的;而后期主变异,即反映了旧学向新儒学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王维的成功,就在于他在亦官亦隐的生活中完成了宗教体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他能让自然景物独立自足,从比附、象征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生命。他善于传虚成实,以诸多意象共构一个境界,让意境本身焕发出意味,从而与读者发生心灵的感应,生出“象分之象”来。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我院林继中教授《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中唐一北宋)》一书问世以来,颇为学界所关注。作者有意伽b史纲撰写成文学史,兹刊载其中一节样稿,希望能得到读者广泛的小匕评,以便撰写好该书。安史之乱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是巨大的。《通典》卷七载,天宝末,唐帝国有户九百余万,安史乱起,至上元元年(760)只剩户一百九十余万,损失四分之三以上。上自天子,下至万民,无不遭此兵受。《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橡。”百姓更惨,《旧唐书·回给传》称:“汝、郑等州,比屋落尽,人悉以纸为衣。”在…  相似文献   
4.
作者根据42名正常人面部表情肌肌电图检查和面部神经传导潜伏期测定,指出正常人面部表情肌肌电图表现: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松弛时呈电静息。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形一般为两相和三相.电位的波幅为100~1800μV.电位的时限为2~6mS。面部表情肌与四肢肌肉相比,其动作电位波幅要低些,时限也短些。最大用力收缩时呈干扰相。正常人面神经传导潜伏期的正常值:从茎乳孔面神经干至眼轮匝肌平均为2.94±0.25mS;至口轮匝肌平均为3.46±0.27mS。正常人各年龄组面神经传导潜伏期正常值见附表。  相似文献   
5.
“诗佛”解     
王维称“诗佛”,在于他能以无所住心为随缘任运宁静淡泊之处世态度。在其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中,王维完成了其宗教体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而实现这一转化的条件是深值冷眼式的寂照。后来诗人调理性情、静赏自然的诗学观念多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6.
晚唐的土大夫只能以幻想之笔批给自家理想的幻境。田园诗便由盛唐时的雍容自在、本色自然而入于凄清怪异,乃至对枯寂的自我欣赏。那些看似清新实则冰凉的田园诗更深刻地体现了上大夫与社会的心理距离。当然,晚唐田四诗毕竟还是当时的一片小小净土,只是这个充满上大夫调怅之情的幻境仿佛五彩的肥皂泡,是迟早要破灭的。  相似文献   
7.
杜文系年     
鲁迅认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且介事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故治社请者,不可轻弃征文。笔者因参与《新编全唐五代文》整理工作之便,将杜甫三十篇赋笔来著校读一过,集前贤之成果,系年如下。但求眉目清楚,有助了解杜甫之全人及所处的社会状态,间有心得,亦录各批评。所据年谱,为四川文史研究馆编写之《杜甫年谱》。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杂述》之作,当在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八年(736—740)之间。盖本文有云:“则鲁之张叔卿、孔巢父,二才士者,聪明深察”①,又云:“太山冥冥以高,泗水清”。…  相似文献   
8.
杜甫《雕赋》是其求仕的最后一试。其诉求建立在两个支点上,一是光荣的家世,一是非凡的才能。重点在明志。该赋由是摆脱“乞怜之态”。雕的意象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的象征,关键是敢于直言廷诤,致君尧舜。因此该赋属“为情造文”的“诗人之赋”。在语体上则注重多视角、多层次铺叙的赋法及其语词的双指向,并由两组不同指向的语词造成依附性与野性间的张力。雕意象的二重性深刻地体现了杜甫人格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汉末至北宋是士族文化构型向世俗地主文化构型嬗变的历史阶段,文学与之作同构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文化构型嬗变中的矛盾统一,是中世文学由"自觉"到"再自觉"的动力,而中世文学意象化与律化的双进程则是其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许总《宋诗史》。洋洋五十万言,是国内首家宋诗专史。它是在新时期“重写文学史”的讨论热潮中诞生的,自然洋溢着一股新鲜的时代气息。系统论、比较文学、文艺心理学,乃至接受美学,这些现代社科研究手段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融入这部诗史。然而,类似于宋诗的形成并非对唐诗的遗弃,恰恰相反,是在唐诗的执着地学习中形成的;《宋诗史》也是在原有模式上加以改造,并吸取现当代学者(包括日本学者)的一些成果,确立了自己的体例。它仍然重视时代背景,注重社会学、阶段论,注重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但是由于作者整体意识的加强和研究手段的更换,令读者耳目一新,无比丰富的宋诗发展轮廓就在我们面前立体地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