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会计核算难以做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如何将会计电算化融入现今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W1001挖掘机遛转装置中底座边孔的修复,是一种利用堆焊、修磨的简单易行的维修技术,也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修复方法。即对一个比较大的部件的基孔的内壁进行堆焊后,用手砂轮机进行修磨,同时设计出一个专用的检测磨具,对基孔进行检测,使基孔恢复到原有的技术状态,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煤矿井下作业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加强对煤矿井下通风及瓦斯防治效果方面的分析,形成具体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煤矿井下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率。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详细分析了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的危害,并提出了几点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的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次谐波危害电力电容器的研究分析,着重探讨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W1001挖掘机遛转装置中底座边孔的修复,是一种利用堆焊、修磨的简单易行的维修技术,也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修复方法。即对一个比较大的部件的基孔的内壁进行堆焊后,用手砂轮机进行修磨,同时设计出一个专用的检测磨具,对基孔进行检测,使基孔恢复到原有的技术状态,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龙门山中、北段发生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5年之后,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了芦山Ms7.0级地震。基于芦山地震基本特征及其所处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地貌水系特征、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区域地质背景,并探讨2013年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它们是两次独立的地震,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汶川地震可能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②下地壳流向上仰冲可能是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共同的成因机制,这一成因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空区;③龙门山南段在山前发育多条断裂和褶皱带,使得这一地区由北西向南东的应力在山前多个断裂和褶皱带得到一定的释放,因此不具备发生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结合野外资料,利用GIS技术,提取了绵远河流域的坡度、地形起伏度等地貌参数,对绵远河流域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分析;以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的文家沟滑坡、泥石流为例,对该区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文家沟地处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北川断裂带(主断裂带)在其北西侧约3.6 km的地方切过,为引发滑坡提供了构造条件;地震之前,文家沟近百年内未发生过滑坡、崩塌;地震之后,触发了体积约为2 750×104m3的初始滑坡体,最终滑坡体堆积物多达5 000×104m3,是汶川地震中的第二大滑坡;从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文家沟先后发生了5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灾害,累积泥石流量达557×104m3,表明约有11%的震后滑坡转化为泥石流;汶川地震造成了文家沟约1 952.5×104m3的同震抬升量,而震后滑坡体堆积量约为5 000×104m3,说明震后的滑坡量远大于同震抬升量,山体平均海拔被降低。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磐安县为研究区,基于ArcGIS10.2平台和DEM高程数据,提取了研究区次级小流域,并计算了每个流域的HI值.结果显示,研究区丘陵型集水盆地的平均HI值为0.520 6,平原型集水盆地的平均HI值为0.336 4.除了(6)号夹溪流域外,研究区其他9条流域的河流主干道中下游的HI值均较低,多小于0.35.(6)号夹溪流域上游的尚湖镇—万苍乡一带的HI值相对较小,下游尖山镇附近的HI值则相对较高,这与该流域的玄武岩台地隆升密切相关.同时,提取了研究区各流域主河道河流纵剖面,并进行了数学函数拟合,结果显示研究区各流域主河道河流纵剖面的拟合函数为对数函数和线性函数两种类型.各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曲线、HI值与各流域主河道河流纵剖面拟合函数具有高度对应性.此外,对研究区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投点对比,发现地质灾害发生较多的流域的HI值并不高,一般在0.3附近,地质灾害发生较少的流域的HI值反而较大,集中在0.4~0.6之间,反映了在当前时间尺度下,地质灾害是地貌演化物质卸载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