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克里雅河是和田地区于田县最大的河流,也是历史上曾经注入塔里木河、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绿色走廊之一。克里雅河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加,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中上游水土资源开发面积急剧增加,导致下游输水逐年减少、年内分配趋于集中,导致下游河段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克里雅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响应有积极建设性的一面,也有消极的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一面。前者主要表现在:①绿洲内部水资源利用量逐年增长,绿洲环境逐步改善,②提高了绿洲土地生产能力,③已形成引、蓄、输、排为一体的网络,提高了抗旱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后者主要表现在:地表水流程缩短,下游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影响了土地生产力;绿洲外围小气候的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着绿洲的稳定性。在流域水土资源开发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图2,表3,参7。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环境及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当中,自然资源匮乏是导致策勒绿洲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充分了解自然资源现状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策勒绿洲加快扶贫开发的重点。在对研究区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资源状况,特别是对短缺的水、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重点揭示了这3种资源对该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3.
基于因子分析的新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经济学理论、因子分析方法,从选定的多个指标体系中提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个地州(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特点,以及这些地区土地利用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探究新疆不同地区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一些可行措施,以及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程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为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布局提供基础和依据,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充分体现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图1,表4,参24.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干旱区中等城市——阜康市为研究区,采用1949~2005年的统计资料,运用Statistica 6.0统计软件,对其绿洲耕地的时空变化以及人口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50多年来人口对阜康市绿洲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鉴于该绿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解决人地矛盾的对策和建议:控制人口总量、有效地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努力保护和节约使用水资源、提高土地的开发整理潜力等措施来减轻人口因子给耕地变化带来的影响。充分体现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图2,表1,参13。  相似文献   
5.
新疆有效灌溉面积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灌溉面积是衡量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疆有效灌溉面积1999~2000年有一个大下滑,之后增幅很小,且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值有下降趋势,并处于较低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的情势不容乐观,从1998~2004年年均有效灌溉面积减少量达2.167万hm2,其中粮食主产区面积减少占45%.新疆大部分地区粮食是自给自足,有效灌溉面积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当地粮食安全,进而影响当地人民的安居乐业.图6,表1,参13.  相似文献   
6.
采用1981~2004年的和田统计年鉴,对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与农民人均收入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相关系数的正负和大小来表达经济作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并通过多重回归分析以及对各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单位产值的比较,分析各种农作物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①策勒地区的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总体增加趋势.②策勒地区经济作物所占比例与农民收入正相关且相关显著.虽然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农民收入正相关且相关显著,但为保证粮食能够自给,粮食播种面积仍然占到策勒总播种面积的50%,种植粮食所得收入仍然是策勒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各种经济作物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图2,表1,参13.  相似文献   
7.
且末绿洲耕地变化与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且末绿洲多年的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对该地区耕地资源利用和变化的基本特征、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空间差异以及耕地变化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且末绿洲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呈现下降的态势;且末绿洲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单一因子考虑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增加的驱动.对于且末绿洲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应该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图1,表4,参17.  相似文献   
8.
且末绿洲系统稳定性影响因子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洲系统是干旱区的脆弱系统。争取绿洲系统向稳定性、有序化方向发展是干旱地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追求的基础目标。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的本质含义是绿洲系统与绿洲周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绿洲稳定性是一项系统工程.保护绿洲系统的稳定性、恢复交错带环境,同时处理好绿洲开发建设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耕地和有效防治绿洲土地退化,在此基础上寻求高效开发、集约经营、协调发展的模式,搞好稳定性系统设计,以便加强绿洲生态系统管理。图2,表3,参12。  相似文献   
9.
于田绿洲耕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于田绿洲耕地变化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的典型相关分析,提出了表征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指标,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及探讨了人口变化驱动因素对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协调干旱区土地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依据,为进一步进行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积累方法和经验。图4,表2,参16。  相似文献   
10.
随着5A级景区“退出机制”的实施,各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5A级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探讨中国5A级景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选取2007年、2011年、2015年全国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回归模型、最邻近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结果显示:1) 中国5A级景区呈凝聚型分布,集中程度逐渐增强;2) 5A级景区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并非随机分布,2007年中国5A级景区的空间聚类整体上存在差异性,而2011年、2015年空间聚类的差异减小,但空间集聚态势加强;3) GWR模型要优于OLS模型,从全域视角,A级景区资源和公共交通密度对中国第一批5A级景区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随后公共交通密度的影响减弱,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影响增强.从局部视角,公共交通密度、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自然生态环境以及A级景区资源在空间上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