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3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黑土水稳性团聚体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不同浸润方式、浸润时间和浸提剂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和在各粒级间分布的影响,以及砾石对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非真空慢速浸润方式最适合黑土团聚体的测定;团聚体含量随浸润时间变化不显著;蒸馏水比自来水浸提出更多的团聚体;乙醇溶液对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土保护作用不显著;黑土砾石含量较少,对团聚体含量的构成可以忽略。表4,参10。  相似文献   
2.
有机-矿质复合材料控释尿素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采用15N示踪的方法,在盆栽水稻上测试了3种新研制的控释尿素(控1、控2、控3)的应用效果。施用3种控释尿素的处理与施普通尿素相比,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3 64、19 92和10 53个百分点,产量分别增加了34 59、18 56和8 66个百分点,控2处理的效果最好。图3,表2,参6。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草甸土玉米配合施用磷锌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两年试验研究,揭示了东北北部碳酸盐草甸土磷、锌化学特征与玉米生长发育关系及磷、锌肥施用技术。在碳酸盐草甸土上,施磷可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但同时抑制了土壤锌的有效性,使有效锌减少了22.7%—45.5%;施锌可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锌的含量,但同时抑制了土壤磷的有效性,使有效磷减少了11.3%—17.9%。施磷可以明显提高玉米植株磷的含量,但同时抑制了玉米植株对土壤锌的吸收,植株锌含量减少了74.1%—92.4%;施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植株锌的含量和产量,产量可以提高19.68%,但同时抑制了玉米植株对土壤磷的吸收,使植株磷含量减少了26.0%—33.1%。适宜的磷、锌配施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产的幅度为9.32%—31.53%,磷、锌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体内都有拮抗作用。表9,参7。  相似文献   
4.
应用平板计数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PCR)方法,对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大豆田3种施肥措施下土壤镰孢菌种群密度进行了5个生育时期的定量研究。3种施肥措施包括无肥处理(NF)、化肥处理(NP)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NPM)。平板计数定量研究结果表明,NF和NP处理土壤镰孢菌菌落形成单位(CFU)数量在花期达到最大,分别为1 500个.(g干土)-1~3 100个.(g干土)-1;而NPM处理则在苗期达到了峰值1 900个.(g干土)-1。然而3种施肥措施各自的不同时期土壤镰孢菌CFU变化趋势,以及同一时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镰孢菌CFU数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传统定量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进行土壤镰孢菌种群动态的定量检测。Real-time QPCR定量研究结果表明,3种施肥措施下土壤镰孢菌属DNA含量的峰值出现时期与传统定量方法结果相同,NF、NP和NPM措施分别为99.6 pg.(g干土)-1、77.1 pg.(g干土)-1和140.8 pg.(g干土)-1。同时3种措施镰孢菌种群动态变化明显(p<0.05),均为由苗期开始随着大豆生育期逐渐上升,达到各自的峰值后再分别下降。该结果说明Real-time QPCR方法是灵敏的土壤镰孢菌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同时表明施肥措施不仅可以影响土壤镰孢菌DNA的含量,甚至可以改变其种群随时间的分布规律。图4,表1,参25。  相似文献   
5.
北部黑土区旱年大豆适宜施肥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氮磷钾的不同组合,对氮磷钾施用量的配比与北部黑土区旱年大豆产量间的关系及对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施肥与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满足磷钾肥施用量时,以氮肥施用纯量为75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当满足氮钾肥施用量时,以磷肥施用纯量为90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当满足氮磷肥施用量时,以钾肥施用纯量48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对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最高大豆产量所需的施肥量为:N78.3kg/hm^2、P2O5 83.3kg/hm^2。通过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计算,得出经济效益最高的处理对应的施肥量为:N75kg,/hm^2、P2O5 90kg/hm^2、K2O 48kg/hm^2,相对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45kg/hm^2、P2O5 60kg/hm^2、K2O 48kg/hm^2。最终根据当地的气候因素,将北部黑土区大豆最佳施肥量定为:N60kg/hm^2、P2O5 75kg/hm^2、K2O48kg/hm^2,最佳施肥配比为N:P2O5:K2O=1.25:1.56:1。图3,表4,参14。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具有代表性的4个白浆土区取12个土样,采用JFHaseman等人的方法研究了无机磷的吸附。结果表明,在不同平衡液中白浆土磷的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吸附等温的公式拟和良好;应用Cooke方法和经验(P=Rt B)公式描述了白浆土磷素释放特征,证明了磷素释放速率与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生物百分比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 992 、0 935 、0 999。图3,表3,参7。  相似文献   
7.
连年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多年定位观测试验研究表明:连年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也能明显地降低土壤密度;只施化肥不施有机肥致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下降;化肥 有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当化肥 有机肥较大施用量时,才可以提高土壤全钾含量。图3,表2,参3。  相似文献   
8.
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农田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黑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1989—2004)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黑土pH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连作促进土壤酸化,不同作物对土壤酸化的能力不同,玉米〉大豆〉小麦;降雨量影响土壤pH值,降雨促进土壤pH值升高,干旱降低pH值,wj〉w3〉w2〉W1;施肥种类同样也影响土壤pH值,长期不施肥料(CK),土壤pH值基本保持稳定,而施用大量化肥(NPK)土壤酸化强度很大,而配施有机肥(NPK+OM)或与秸秆还田相结合(NPK+SR),可以缓解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酸化。因此,通过调控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稳定土壤pH值,保持土壤的持续生产力。图2,表2,参12。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评价与农业优势产业带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我国3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系统辨识分析后,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31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1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16个非粮食主产区,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根本方法——以国际内农产品需求为调整方向,根据各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优势,确定农产品重点产区和优势产业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