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速公路在运输能力、速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对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提高现代物流效率和公众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极大的"拉短"城市与外部的距离,使周边区域借助城市的发展得到提升,使城市与周边区域双赢.  相似文献   
2.
关于城市交通、物流、生态综合发展的复杂系统研究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必须综合考虑城市交通、物流和生态等城市化问题;这类问题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这类问题不存在一般意义的最优解,更不存在唯一的最优解。因此,基于复杂系统的思想,讨论在“不断探索和改善”的原则下,如何利用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平行系统等新方法和理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和并行分布式高性能计算技术。寻求城市交通、物流和生态等城市化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研究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几种诊断法在油田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认为单一方法无法准确地判断出井下杆管断脱故障,应该把几种方法进行优势互补,并结合每一口井的实际情况,从而准确地判断出该井的杆管故障原因,减少无功作业,从而提高抽油机井的日常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人工交通系统计算实验的分布式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交通系统概念的提出为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但其自底向上的交通个体建模方法和复杂的计算过程也带来了庞大的计算量与存储量,单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大规模计算实验的需求.为此,提出和实现了一种混合P2P结构的分布式计算实验框架,并采用改进的同步算法和新的负载均衡方案优化了框架的性能,最后通过测试验证了该框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人工交通系统的基本思想与框架体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阐述了人工交通系统的基本思想。从分析人工交通系统与仿真交通系统的差异和关系入手,提出了人工交通系统的基本系统构成和框架、主要建模和研究方法,以及分析手段和可能的应用方式。人工交通系统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基于代理的方法与编程技术、Petri网及其衍生模型、复杂系统的语言动力学描述、元胞自动机及其广义形式,以及模糊逻辑、神经元网、遗传演化程序和自然计算在内的计算智能方法。此外,还提出了将计算试验方法和并行系统方法用于交通研究的可能途径和效果,并讨论了有关人工交通系统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运输行业,如何降低自身的运输能耗和车辆安全显得尤为重要。GPS定位系统做为一款可实时对车辆进行定位、跟踪、报警、通讯等功能的管理系统,目前在各运输公司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GPS定位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基本原理,并对GPS定位系统在运输业中的应用价值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人工交通系统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工交通系统是人工社会在交通仿真系统中的直接应用,是复杂系统研究对传统仿真方法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计算能力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首先介绍了人工交通系统的概念,分析了人工交通系统与交通仿真系统的区别,接着阐述了人工交通系统的研究基础、自下而上基于代理的建模方法、以及人工交通系统的研究方式。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一类混沌系统的鲁棒同步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非线性状态反馈线性化、最优控制及李雅普诺夫方法,对连续时间标量混沌信号的鲁棒同步控制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得到了一个简单、性能优良的控制器,且是大范围渐近可同步的。对一个四阶自治混沌系统的仿真研究表明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动态交通分配和网络信号控制相互作用的研究,以饱和交通网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动态交通分配和信号控制的一体化双层优化模型。在上层模型中考虑系统最优,进行信号策略的优化,在下层模型中反映用户最优,实施交通网络流的配置。模型中考虑了车辆的实际长度,研究了饱和网络中因为流量饱和而导致的路口排队现象及其对路段费用的影响。最后用实例仿真说明了饱和网络一体化研究的必要性和一体化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