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6篇
综合类   5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海藻粉用量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金属离子浓度,藻粉用量对2种常见大型海藻马尾藻(Sargassumfusiforme)和海带(Laminariajapon ica)吸附重金属离子(Cu2 、Pb2 、Cd2 、Ni2 )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g/L以内,海带对Pb2 的吸附率保持在99%以上,对Cu2 、Cd2 保持在90%以上;50mg/L以内对Ni2 的吸附保持在90%以上.藻粉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随藻粉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单位重量藻粉的吸附量却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减少.选择藻粉的投入量在2.5g/L,既能够达到对各种离子良好的吸附.  相似文献   
2.
海洋胶体中的氮、磷和铁对微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海洋微藻(海水小球藻、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为对象,利用错流超滤技术提取海洋胶体,分别以胶体为唯一的氮、磷和铁源,研究胶体及其有机碳(COC)浓度对微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胶体为唯一氮源的体系,小球藻和金藻的脂肪酸与COC浓度之间无相关关系;低COC浓度下脂肪酸组分和含量多于高COC浓度下脂肪酸组分和含量.以胶体为唯一磷源的体系,3种微藻的脂肪酸各组分含量与COC浓度呈线性正相关;ccoc=0时脂肪酸组分最多,ccoc=238.4μmol/L时脂肪酸含量最高.以胶体为唯一铁源的体系,在COC浓度范围内(0~238.4μmol/L),各微藻脂肪酸含量与COC浓度呈线性正相关;ccoc=119.2~238.4μmol/L时,脂肪酸组分最多,含量最高.以胶体为唯一氮源体系培养的3种微藻的总不饱合脂肪酸含量最高,以胶体为唯一铁源体系培养的含量最小.  相似文献   
3.
铜对聚生角毛藻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14)C示踪法结合细胞计数法研究铜对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的致毒效应。分析了铜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藻类对铜的吸收规律及其生长过程不同形态铜相对含量的变化。由此确定促进或抑制藻类生长的铜浓度和藻类对铜吸收的动力学方程式;讨论了铜对藻类产生毒性作用的主要形态以及EDTA、腐殖酸和水合氧化铁等环境化学因子对致毒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湄洲湾天然放射性核素地球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湄洲湾秀屿站沉积物和海水中放射性含量的测定,讨论若干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我们于1985年11月3日在北纬25°12.3′、东经119°0.4′用箱式采样器取沉积物样,  相似文献   
5.
海水中氟氯烃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氟氯烃的方法.结果表明,本方法测得的氟氯烃的精密度和回收率高,CFC-11、CFC-113、CCl4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9%~4.1%,回收率为99.3%~101.0%,检测限分别为0.014 5 pmol/kg、0.033 2 pmol/kg、0.019 8 pmol/kg.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是一种海水氟氯烃测定的可靠分析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北冰洋海域海水样品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多车道高速公路内侧车道行驶的小车驾驶员视认路侧交通标志的准确率,运用概率论方法讨论路侧交通标志设置问题.建立路侧标志被大车遮挡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并提出连续设置路侧交通标志的方法和步骤为:决定标志设置位置,计算遮挡矩形长度,计算遮挡概率,决定连续设置标志个数和交通标志间的最小间距.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设置路侧标志的增加,驾驶员不能读取标志信息的概率呈指数下降.建立连续设置路侧标志的模型和方法简便,方案可行,可以解决多车道高速公路路侧标志的合理设置问题.  相似文献   
7.
路段多车型混合车流通行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概率论方法,通过对由多种车型构成的混合车流不同跟驰序列,不同组合概率的研究,得到了跟驰车头时距路段多车型混合车流通行能力模型.基于经典车头间距模型,通过对混合车流不同跟驰序列下最小车头间距的研究,得到了多车型混合车流的组合车头间距,进而得到了跟驰车头间距路段多车型混合车流通行能力模型.推广了由大、小2种车型构成的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研究表明,路段多车型混合车流通行能力不仅与反应时间、车辆速度、车辆长度、制动性能等有关,还与混合车流的车辆组成状况及跟驰序列相关.最后实例分析了不同小型车混入率情况下路段通行能力的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8.
自养小球藻中多糖PCA1的化学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自养小球藻(Chlorella autotrophica)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纯化得到3个组分,对其中的组分PCA1进行研究.电泳及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HPGFC)鉴定其为均一多糖组分,熔点为226.9℃.相对分子量为1.3×105,气相色谱法及红外光谱显示其主要由α-D-吡喃葡萄糖组成,并含有一定量硫酸基.甲基化及13C-NMR结果表明PCA1是一种以1,4-的α-D-吡喃葡萄糖构成的均一多糖.  相似文献   
9.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道路路段的通行能力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道路通行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高架路下匝道地面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下匝道地面联结段的系统通行能力,提出了一种计算联结段长度的方法.给出了地面联结段的基本定义及假设,分析了地面联结段构造特性及交通流特性.采用临界安全间隙理论、概率论及运动学方法,综合考虑车辆驶离匝道后汇入地面道路、完成交织运行和顺利驶入下游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运行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下匝道地面联结段的最小长度模型.对于新建道路,根据模型计算可确定联结段的最小长度;对于现有道路,将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可分析地面联结段产生拥堵原因,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最后结合实测调查数据,通过与CORSIM仿真模型的输出值进行比较,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