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D-S推理的模糊模式识别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战场环境下数据融合系统的ESM设备获得的辐射源信息在时间上的冗余性,提出了一种基于D-S证据推理的模糊模式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观测样本信任度(模糊隶属度)的重新分配,有效地解决了辐射源信息不确定性问题,提高了辐射源的正确识别率。最后通过单一的模糊识别和D-S证据组合的模糊识别两种方法的仿真对比实验验证了后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是一部恢弘的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评诗论文,深从六艺,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内容极其丰富,以今人观点看可以涉及文学的许多部门,如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论、美学理论、修辞学理论以及南朝以前的文学史论等。从不同角度,都可探讨它的文学价值.对于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要深刻探讨和认识清楚,并非易事,近代学者已多有探索和讨论.本文拟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对其中几个问题,试再补充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纲”《尚书·盘庚》云…  相似文献   
3.
古今散文概念与文体的发展朱广成中国的散文同诗歌一样,产生最早,源远流长。其内容繁富而庞杂,其数量则浩如烟海。她那漫长的历史,在质与文、散与骄、文与白的嬗变中不断发展着、前进着。其中可以总结的经验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是相当多的。本文试就散文的概念与文体演变...  相似文献   
4.
刘的风骨论,历来为《文心雕龙》的研究者所注意。但是对它的解释,长期以来颇不一致,譬如对“风骨”一词二字的含义问题,就各说不一。在六十年代初,《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对这问题曾组织过讨论,发表了多篇文章。至于见诸其他书刊的就更多了。其实,前人有些阐述还是比较确当的,其中较早的有黄侃“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之释,后来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风骨篇注释,肯定了黄氏之说,并“复推明其义”。黄、范二氏的注释,对这个问题作了提纲挚领的说明,其他同志也发表过不少好的意见,然而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这里只想在大家探讨的基础上,对风骨问题再补充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虽不能算是一都修辞学的专著,但其中讨论语言和修辞的内容却相当丰富,占了全书很大的比重。其时代之早(公元501年左右)和对若干修辞问题的深入探讨、发明,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可说是罕见的,在古代恐怕还找不出另一部能与之并肩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国内《文心雕龙》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十分可观。在这当中,过去许多较难理解和澄清的问题,经过求异存同的讨论,逐渐得到了澄清和解决,或正在走向解决。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本文所记,只是笔者学习中的点滴体会,一管之见,写出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里有这样一段话:“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思想感情是一篇作品的经线,语言文辞是表达事理的纬线。经线端正,然后纬线才能织成;事理确定,然后文辞才能畅达,这是创作的根本道理。这一段话,根据范文澜注引用清纪昀的话说:“纪评曰;‘此一篇之大旨’”,可见其重要。它不仅在《情采》一篇,而且在《文心》全书,特别是在二十篇创作论中,确是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在探讨这命题之前,我们应先把刘勰这段话里的几个关键辞的辞义,或者说概念,进一步弄清楚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诗歌等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声韵之美,譬如《诗经》中的大部分诗音韵就很和谐。刘勰曾说:“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文心雕龙·声律》),至于《楚辞》、汉乐府民歌,乃至五七言古诗,都是比较讲究声韵的。这说明诗人们对作品的音韵美早就注意到了,只是魏晋以前还未有人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探讨,这正如南朝陆厥在《与沈约书》中所说:“故愚谓前英已早识宫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对声韵问题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探讨,则始于魏晋。当时已出现过一些音韵学的专著,《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言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现在比较容易见到的有范文澜注本,杨明照校注拾遗本,刘永济校释本,王利器校证本,以及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郭晋稀注译本等多种。这些注本,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无疑是极为可贵的。其中有一些词语,各家注释不一,有的较难理解。为了祛疑,现摘记几条于后,并提一点浅陋的看法,希望专家、学者指正。 (1)、“豆之合黄” 《文心雕龙》《附会》篇云:“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夫能悬识腠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豆之合黄矣。”这里“豆之合黄”一语,怎样理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书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这个既含蓄又精采的书名,其含义如何,并非是一目了然的。在古代解释的人很少,明嘉靖间文人叶联芳在一篇序文里说:“文生于心者也;文心,用心于文者也;雕,雕镂也;龙,灵变不测而光采者也;又笼取也。”他的词解是对的,但是没有连贯起来对书名作出完整、确切的说明。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翻译家在将其译成现代汉语或外语时,曾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且有争议。这里撮举几条:一、滕福海:“该书书名可翻译为:华美地阐述为文之用心;或者径译成:美谈文章精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