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纳米氧化锌晶须和氧化锌纳米粉末在紫外光光催化降解苯胺的能力,借助于色谱/质谱联用及紫外/可见光光谱对苯胺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降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苯胺光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纳米氧化锌晶须催化反应速度比普通纳米粉末快,COD去除率高达89.4%;两者对苯胺光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相似,主要为醇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少量聚合物.  相似文献   
2.
不同分散剂作用下制备纳米铁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湿化学法制备纳米铁。分别选用三种表面活性剂在选定的不同浓度下参与到反应中,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USP),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表征,对比它们在还原过程中对颗粒的分散度及其粒径的影响。根据表征结果可知,在分散剂作用下所制得的纳米铁颗粒的单分散性高,保持本身活性的同时其稳定性较强。对比各结果得出:添加淀粉作为分散剂对制备纳米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对不同浓度苯酚的降解及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对苯酚浓度在50mg/L~500mg/L之间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以山西某焦化厂为例,介绍了AVO生物脱氮工艺在废水处理站的应用,简述了A2/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调试运行过程以及主要的工艺参数控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不同油田的硫酸盐还原菌(SRB)菌种进行了杀菌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菌量相同时,不同菌种的SRB对杀菌剂的敏感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SRB在长期低浓度药剂作用下可获得抗药性.进一步杀菌复配试验显示,季铰盐杀菌剂与甲硝唑杀菌剂具有协同杀菌作用.少量溶解氧的存在也能增强杀菌效果,复配使用还可延缓抗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6.
光合细菌对咪唑的降解及其动力学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对不同浓度咪唑的降解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当咪唑初始浓度为1.47mmol/L、4.41mmol/L、7.35mmol/L时,其降解过程比较快,24h内就可以被完全降解,而且降解动力学符合零级反应,当咪唑初始浓度为11.03mmol/L时,咪唑降解过程比其他3个低浓度系列要稍慢一些,但其降解动力学仍然符合零级反应.而当咪唑初始浓度为14.7mmol/L时,在降解开始的数小时内,咪唑的浓度基本没变化,之后其浓度开始明显减少,其降解动力学不符合零级反应.  相似文献   
7.
Ag^+/ZnO纳米晶光催化降解苯酚溶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AFM,XRD,UV-Vis等手段对Ag^ /ZnO掺杂体系的形貌、平均粒径、吸收光谱进行表征.研究了苯酚的初始浓度对光催化的影响,探讨了在紫外光和太阳光下对40mg/L苯酚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掺杂后能有效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催化降解,当Ag^ 掺杂摩尔含量为2.00%时,反应常数Ksunlight/KUV=1.78,与掺杂前相比Ksunlight和KUV分别提高15倍和11.4倍.  相似文献   
8.
A^2/O法处理焦化废水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某焦化厂为例,介绍了A^2/O生物脱氮工艺在废水处理站的应用,简述了A^2/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调试运行过程以及主要的工艺参数控制。  相似文献   
9.
对经过改性处理之后的普通石英砂的润湿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滴水穿透时间法(WDPT)、酒精溶液入渗法(MED)、接触角测定法三种方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来定性和定量地描述其润湿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直接经过酸化处理的石英砂与经过硅烷化处理的石英砂的润湿性能有着明显的改变,前者较普通石英砂表现更为亲水,而后者表现出斥水性。此研究为用石英砂模拟不同润湿性能土壤提供了表面改性方法以及前期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0.
利用计算机模拟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形态,将泰勒公式运用于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方程,并实现了计算机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证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微生物在对数增长期和稳定增长期的生长情况,得出在微生物增长期的开始阶段是培养各类菌群的关键时期,需要严格控制环境因素的变化,为实际的生产实践和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