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94篇
  免费   664篇
  国内免费   662篇
系统科学   139篇
丛书文集   443篇
教育与普及   8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02篇
综合类   14333篇
自然研究   1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60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98篇
  2014年   565篇
  2013年   462篇
  2012年   699篇
  2011年   752篇
  2010年   509篇
  2009年   600篇
  2008年   610篇
  2007年   868篇
  2006年   762篇
  2005年   751篇
  2004年   641篇
  2003年   617篇
  2002年   600篇
  2001年   518篇
  2000年   522篇
  1999年   448篇
  1998年   349篇
  1997年   401篇
  1996年   376篇
  1995年   333篇
  1994年   281篇
  1993年   248篇
  1992年   262篇
  1991年   250篇
  1990年   232篇
  1989年   185篇
  1988年   173篇
  1987年   98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9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减少现有的钢桥面铺装层车辙深度预估的误差,提出基于长期实测数据的钢桥面铺装车辙评估模型的温度影响系数计算公式。首先对南京长江第四大桥的实测温度概率统计后采用双高斯函数表征其分布;在此基础上修正了现有车辙评估模型中的温度影响系数公式,并利用车辙实测数据对车辙评估模型计算值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钢箱梁复合浇筑式铺装层温度可通过双高斯分布描述其概率分布;计入温度影响系数的车辙深度与实际车辙值之间误差较小,相对误差为15.2%。  相似文献   
2.
使用实验轧机旁冷却装置配合轧机进行轧制实验,研究轧制道次间不同冷却工艺对特厚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道次间冷却工艺可以在全厚度方向获得组织细化及强韧性提高效果,采用强冷道次间冷却实验钢1/4处晶粒尺寸可细化至10μm,强度为376MPa,-40℃冲击功为169J;心部晶粒尺寸可细化至15μm,强度为360MPa,-40℃冲击功为123J.本工艺可形成470μm厚表层细晶层,晶粒尺寸可细化至5μm;粗轧道次间插入冷却工艺轧制钢板强度和冲击韧性优于中间坯冷却工艺;随冷却强度增加,钢板内部组织明显细化且强度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低温水溶液方法制备了ZnO/NiO纳米异质结构,该异质结构主要由ZnO纳米阵列及NiO纳米片状结构层组成,ZnO和NiO纳米材料均由低温水溶液方法生长。同时基于ZnO/NiO纳米异质结构构建了简单的紫外探测器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上述结构的紫外探测器件具有非常好的紫外响应特性。该方法工艺流程简单、重复性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U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原子Co在TiO2(101)面的掺杂位置和方式、几何结构和整体能量以及掺杂后产物的制氢反应机制,得到了稳定且易出现的单原子修饰结构,即单原子Co吸附在4个O组成的表面空隙的中心位,记为Co/TiO2(101)。进一步对Co/TiO2(101)的析氢反应过程和性能进行研究,确定了当且仅当TiO2(101)面完成表面羟基化反应后,H原子全覆盖的TiO2(101)表面才能进行后续的析氢反应;此时单原子Co是唯一的反应位点,整体的制氢反应自由能ΔGH*比Co(111)面更加趋近于0,显示出其具有远优于金属Co的催化性能。此外,Co和TiO2间的电荷转移和相互作用使TiO2带隙出现新的掺杂能级,可带来作为光催化基材的TiO2光吸收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温拉伸测试和显微组织观察,研究了挤压温度和热处理工艺对Ti-1300钛合金挤压管材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热加工工艺、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i-1300钛合金在两相区挤压后的横向组织均匀细小,纵向组织沿挤压加工流线破碎均匀;其拉伸强度高达1 445 MPa。管材在相变点以上的高温固溶组织主要由等轴β相晶粒组成,具有较好的塑性。合金两相区挤压后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的匹配,两相区挤压的塑性明显优于β单相区挤压,尤其面缩。试样经过固溶时效处理后显微组织明显细化,强度大幅度提高,可达1 300 MPa以上。  相似文献   
6.
Copper matrix composites reinforced by in situ-formed hybrid titanium boride whiskers (TiBw) and titanium diboride particles (TiB2p) were fabricated by powder metallurgy. Microstructural observations showed competitive precipitation behavior between TiBw and TiB2p, where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the two reinforcements varied with sinte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assessments, the precipitation mechanisms of the hybrid reinforcement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formation of both TiBw and TiB2p from the local melting zone was thermodynamically favored. The precipitation kinetic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a solid-state diffusion of B atoms. By forming a compact compound layer, in situ reactions wer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where Zener growth and Dybkov growth prevailed, respectively. Accordingly, the competitive precipitation behavior was attributed to the transition of the growth model during the reac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7.
The microstructur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and mechanical/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i–Ta-Hf alloys with various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hot-rolling could refine the grain size and introduce a certain number of defects, resulting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The as-casted and solution treated Ti–Ta-Hf alloys were composed of α'' martensite phase and smaller volume of β phase. In contrast, the grain size of solution treated Ti–Ta-Hf alloy was slightly less than that of as-casted Ti–Ta-Hf alloy. This should be responsible to the higher yield stress and superior strain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for solution treated Ti–Ta-Hf alloy. The yield stress for the dislocation slip and the maximum recoverable strain of solution treated Ti–Ta-Hf alloy were 723 ​MPa and 5.06%,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现有艾灸过程中热量不均衡、热量利用率低、操作繁琐等问题,达到高效利用热量和药烟的目标,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型智能艾灸仪,该艾灸仪包含燃烧、熏蒸、收集及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烟雾自动收集、温度精确智能控制以及艾灸操作流程简化等功能。基于传热学理论对艾灸仪的熏蒸系统建立热力学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温度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锥形流道是两种结构方案中较优的流道结构;所设计的温度均衡隔板对艾灸仪的温度均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泄漏不仅对升温速度有轻微的影响,对温度场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设计与研究结果为现代艾灸仪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沉管隧道多尺度方法与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沉管隧道多质点-弹簧抗震简化分析模型的不足,如无法合理模拟沉管接头的细部构造及力学特征,提出了一种同时表征沉管隧道宏观整体响应和细观接头构造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其中宏观多质点-弹簧-梁耦合模型用于描述沉管隧道结构与地层的动力相互作用以及宏观整体地震响应特征,细观精细化模型用于捕捉沉管接头的张合量、剪力键受力等动态演化规律。以广州某沉管隧道为应用实例,建立了相应的地震响应多尺度分析模型,综合考虑地震动输入方向、运营期环境温度变化等工况组合,研究了沉管隧道管节受力、接头变形、剪力键受力等地震响应特性以及关键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震动输入方向随着与隧道轴向夹角的增加,结构剪力及弯矩明显增大,而轴力及接头变形随之减小,90°输入时峰值轴力的降幅超过了85%,而接头最大张合量仅为0°输入时的17%;环境温度变化对沉管隧道轴向受力及接头变形影响显著,降温导致接头最大张开量增加了约30%,并使隧道出现了接近峰值轴力60%的拉力。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贵州山核桃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对影响ISSR-PCR反应体系的模板DNA浓度、MgCl2浓度、d NTPs浓度、Taq酶用量、引物浓度等各因素进行了研究,确立了贵州山核桃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结果显示:最优反应体系的模板DNA浓度为40ng/u L、引物浓度为0.3umol/L、Mg2+的浓度2.9mmol/L、酶浓度0.3U、d NTPs浓度0.2mmol/L,退火温度为54℃。建立该反应体系可为贵州山核桃ISSR标记开发、物种分类鉴定、遗传图谱构建等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