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炉炼钢厂钢包转运的物理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对炼钢厂钢包转运过程进行解析中,给出了钢包运行时间因素的数学描述,提出了钢包转运过程的“柔性时间”概念和钢包使用个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对钢包运行的优化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钢包转运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2.
230t钢包搅拌效果和去夹杂水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钢厂230 t钢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水模型对现场生产过程的模拟,研究底吹透气元件的布置方式和吹氩流量对搅拌效果和夹杂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透气元件吹氩优于单透气元件吹氩搅拌效果,0.6R-γ双透气元件布置方式最佳,混匀时间随吹气量和透气元件夹角的增大而减少;夹杂物的去除率取决于吹氩量和吹氩时间,在0.2~0.8 L/min吹气量下,处理时间为0~4 min时夹杂物去除效果最好,5~8 min时可去除大部分夹杂物,24 min左右可去除所有夹杂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值计算与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铜包温度场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对钢包衬的传热(轴向与径向)过程研究表明,当铜包内衬蓄热达到饱和状态后,随钢包使用时间的延长,内衬损毁程度的增加,其外表面温度逐渐升高;此外,利用外表面温度与内衬残余厚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红外热像技术对钢包内衬损毁程度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4.
宝钢炼钢厂300 t整体钢包热循环实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宝钢炼钢厂300t整体钢包的整个周转过程热状态进行了跟踪测试,对各阶段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周转过程各阶段钢包包衬温度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缩短烘烤时间,加盖保温等提高热循环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及PBM模型,建立了吹氩钢包流场数学模型.此模型考虑了吹氩钢包内气液两相之间的曳力、升力、湍流扩散力和气泡的聚并和破碎等因素.研究了气泡聚并破碎对钢包钢液内含气率、气泡速度和混匀时间的影响,并与定气泡直径下的流场进行对比.数值结果表明:PBM模型的预测值更接近实验结果;钢包内气泡分布为中心区域气泡直径大,从中心到气液边界处气泡直径逐渐减小,气液两相区边界处直径最小;在钢包轴线上气泡速度先急剧增加然后缓慢减小,在接近液面处气泡速度又急剧减小. 相似文献
6.
在中间包流场分布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水模拟试验研究了6流小方坯连铸中间包内钢水流动规律。通过设置分流挡渣墙改进中间包内的钢水流动,分离钢水和炉渣,提高钢中夹杂物的上浮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7.
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研究钢包在线底吹氩时,钢包内钢液量、渣层厚度、底吹气体流量等参数对钢包顶部钢液裸露面积的影响,以及钢包在线底吹氩工艺对钢液中夹杂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钢包临界卷渣底吹气体流量随着浇铸的进行而逐渐减小;在钢液量相同时,钢包顶部钢液裸露面积随着底吹气体流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底吹气体流量相同时,钢包顶部钢液裸露面积随着钢液液面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小;渣层越厚,钢液裸露面积越小;在底吹气体流量较小时,透气砖无堵塞与堵塞50%时造成的钢液裸露面积大小相近,但随着底吹气体流量的增加,透气砖堵塞50%时较无堵塞时造成的钢液裸露面积大;钢包在线底吹氩可以提高钢液中夹杂物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8.
以具有纳米绝热材料内衬的新型钢包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软件分析该种新型钢包与传统钢包在盛钢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并研究纳米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对新型钢包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盛钢工况下新型钢包的应力分布明显优于传统钢包,新型钢包包壳的最大应力比传统钢包包壳的最大应力减小22MPa;在一定范围内,新型钢包包壳的应力随纳米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和热膨胀系数的降低以及弹性模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承德钢厂100t钢包复吹对钢液的搅拌效果,利用Fluent软件对钢包在固定底吹模式下开展侧吹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钢液流速、湍能、冲击面积都随侧吹流量增大而增大,熔池中速度死区逐渐降低,气体对熔池的搅拌能力也随之提高,加大侧吹气量对钢包渣层有搅拌效果,促进钢液的脱磷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钢铁生产中浇铸的命中率,需对钢包内钢液温度进行测量,传统方法是用热电偶直接测量,但热电偶易损坏、成本高,且测点数目有限,不能完全反应钢液温度分布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使用共轭梯度法(CGM)反演钢液温度分布。建立钢包的二维稳态传热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钢包传热模型进行离散,获得钢包传热系统温度场;通过构建误差信息最小化函数,建立反演模型,利用CGM对刚包内钢液温度分布情况进行反演。并对某80t钢包模型仿真试验。试验证明,利用上述传热学反问题能够有效的对钢包内钢液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辨识,证实了通过传热学反问题方法辨识钢包内钢液温度分布的有效性,为钢包内钢液温度的准确识别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