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52篇
  免费   859篇
  国内免费   792篇
系统科学   750篇
丛书文集   338篇
教育与普及   99篇
理论与方法论   43篇
现状及发展   152篇
综合类   16598篇
自然研究   2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82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457篇
  2014年   686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868篇
  2011年   926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892篇
  2008年   783篇
  2007年   1216篇
  2006年   1015篇
  2005年   979篇
  2004年   815篇
  2003年   767篇
  2002年   636篇
  2001年   588篇
  2000年   576篇
  1999年   476篇
  1998年   396篇
  1997年   425篇
  1996年   337篇
  1995年   304篇
  1994年   296篇
  1993年   246篇
  1992年   233篇
  1991年   235篇
  1990年   196篇
  1989年   183篇
  1988年   132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离心泵输送气液两相介质时吸水室内的流动规律,对透明模型离心泵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基于Eulerian Eulerian非均相流模型,对离心泵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试验验证过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吸水室内的两相流动,揭示了吸水室内流型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流型与泵外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吸水室内最多可能出现8种流型,但在某一转速下,最多只会出现6种流型;气体螺旋长度随液体流量的增大而减短,随转速的增大而增长;螺旋流的出现极大地增大了吸水室内的湍流强度,降低了泵的稳定性;吸水室内流型为稳态螺旋泡状流时,泵的扬程较大,离心泵效率最高时,吸水室内流型为稳态非螺旋泡状流或脉动非螺旋泡状流。  相似文献   
2.
分流比是取样型多相计量装置的关键参数,传统取样装置取样比固定,难以适应现场工况变化。为实现取样比在线调节,提出一种插拔式新型取样器,分流孔数为20,直径为3 mm,沿主管管周均匀布置,取样截面上游设置螺旋器诱发来流形成均匀螺旋环状流,通过特殊设计的取样管可动态改变分流孔的连接方式从而获得期望的取样比。根据取样孔和主流孔阻力平衡关系,推导气液相分流系数公式,并在气液两相流试验环道上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气液相分流系数主要取决于取样孔和主流孔的数目,不受气液相折算速度、入口流型的影响,气液相流量测量最大误差小于±5%;与单孔取样相比,三孔取样阻力损失更低,同时由于进行了多点取样,降低了对液膜均匀程度的依赖,能够在更低的气液相流速工况下工作。  相似文献   
3.
针对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在调节电力系统线路潮流过程中存在的功率不平衡引起的UPFC接入点电压、直流电容电压波动问题,构建UPFC的数学模型,设计稳压控制电流前馈,提出基于虚拟惯量的UPFC并联变换器控制策略,通过引入UPFC电容虚拟惯量,在并联变换器电压外环的基础上设计UPFC电容虚拟惯量控制环,以电网实际频率为输入量,降低潮流控制过程中的电压波动;为加快UPFC直流侧电容电压控制速度,将前馈补偿点进行了改进,在并联变换器dq轴有功无功分量控制环路中加入改进的前馈量,改善功率协调控制效果。搭建UPFC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既保证了线路有功无功独立调节的功能,又有效地减少了电压的波动,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4.
强降雨条件下,岩土中的优先流可通过裂缝、裂隙、生物孔隙等多种大孔隙通道向下快速传播,造成深层土壤孔隙水压力增大和潜在滑动面上抗剪强度的减小。因此,优先流与滑坡触发有密切的关联。结合双重渗透模型与无限边坡稳定分析方法,以四川省都江堰市银洞子沟滑坡风险区的人工降雨滑坡实验为例,根据土壤含水量及孔隙水压力观测数据,模拟强降雨条件下滑坡体内土壤水动力过程,并分析优先流对滑坡触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降雨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及孔隙水压力快速响应与优先流相关,将双重渗透模型与无限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相耦合,可以量化优先流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为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提供更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工业互联网正在加速推进,其中数据隐私泄露、数据安全和数据追溯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和数据共享。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无需中介、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技术,在金融、虚拟货币领域被广泛应用。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难题。本文详细介绍工业区块链的内涵和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工业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和工业应用面临的难题,并对国内外在相关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在气液两相循环实验系统中开展了水动力段塞流诱导的悬链线型柔性立管振动响应测试,利用高速摄像非介入测试方法同步捕捉了柔性立管的振动位移与管内的段塞流动细节,预测了气体表观流速对水动力段塞流诱导柔性立管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振幅响应、模态权重、频谱变化以及管内流动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气体表观流速的增大,振动幅度逐渐增大,模态交互作用逐渐增强,尽管高阶振动模态权重不断增大,但一阶模态在立管振动响应中始终占据主导;对于较小的气体表观流速,振动响应主要归因于短段塞的不稳定流动,对于较大的气体表观流速,振动响应主要取决于长段塞的流动频率;气体表观流速增大使管内流动速度、段塞长度逐渐增大,而持液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早期睡眠时长和午睡频次对妊娠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吉安市妇幼保健院产检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睡眠和午睡等信息,GDM的诊断来自孕中期常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结果共纳入500名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196人,对照组304人。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睡眠时长7~8.9 h/晚相比,睡眠7、9~9.9、≥10 h/晚的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均显著上升;与午睡频次≤5 d/周相比,5 d/周的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更高。相比孕早期午睡频率≤5 d/周的孕妇,孕早期睡眠时长不足(7 h/晚)对GDM的影响在午睡频率5 d/周的孕妇中更弱,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孕早期睡眠时长、午睡频次均与GDM发病相关,且二者在GDM的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绿地游憩供需协同度评价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间的供需平衡及协同发展为目标导向,提升公园建设的时效性,为建设低碳、高效、节约、环保的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选取定性与定量指标,构建游憩供需系统评价体系和协同度量化模型,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例,对供需协同度在行政区单元的空间分异进行评价分析,并结合上位规划,利用ArcGIS中的位置分配功能对公园绿地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结果】郑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游憩供需系统总体呈低级协调等级和供给滞后类型,新老城区间存在供需错位现象。各行政区存在供需空间差异,金水区协同等级最高但供需差距最大,经开区协同等级最低而供需差距最小;通过对供需系统进行提质增量、跨界融合的协同优化,金水区和经开区的供需协同度增量分别为0.047 4和0.121 8。【结论】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出公园绿地游憩供需协同度的空间格局,从而有效指导供给侧各项指标的协同优化,提升公园绿地的供给能力,缩小各区内部的供需差距和新老城区间的资源差距。  相似文献   
9.
降膜蒸发器蒸发性能的好坏取决于换热管内液膜的厚度及其稳定性.布膜器是决定液膜厚度和稳定性的关键部件.为了提高液体在切向狭槽布膜器中的布膜效果,建立切向狭槽布膜器液体流动的数学模型,对液体在布膜器中的流动进行分析,推导液体流动的轨迹方程.通过搭建降膜流动实验台,对实验轨迹和理论轨迹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理论轨迹方程与实验轨迹基本吻合,添加修正系数之后,理论方程得到进一步完善.此理论方程可为切向狭槽布膜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Lethal yellowing (LY) of coconut palm (Cocos nucifera L., Arecaceae) is a disease of economic importance that is caused by the phytoplasma ‘Candidatus Phytoplasma palmae’ and is transmitted by the planthopper Haplaxius crudus (Van Duzee) (Hemiptera: Cixiida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weeds used by H. crudus nymphs and other Cixiidae in a coconut pathosystem in southern Mexico. Nymphs were collected directly from the root system of each weed by hand or with the help of a vacuum after carefully opening the culm. This study included 11 species of weeds: nine Poaceae [Brachiaria decumbens Stapf, B. humidicola (Rendle) Schweick, B. mutica (Forssk.) Stapf, Digitaria abyssinica (Hochst. Ex A. Rich.) Stapf, Eustachys petraea (Sw.) Desv., Leersia hexandra Sw., Panicum laxum Sw., P. maximum Jacq., Paspalum notatum Flüggé]; one Cyperaceae [Cyperus ligularis L.], and one Portulacaceae: [Portulaca pilosa L.]. Brachiaria mutica, E. petraea, B. humidicola, P. maximum were identified as the principal host species for H. crudus nymphs. Brachiaria decumbens, D. abyssinica, and C. ligularis are new host records for the nymphs of H. crudus. Additionally, it was found that H. crudus may coexist with its cogeners H. skarphion Kramer (Cixiidae) and H. caldwelli Kramer (Cixiidae), on B. mutica. On C. ligularis, H. crudus may coexist with Oecleus snowi Ball (Cixiidae) nymph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coconut pathosystem there is a complex of multitrophic interaction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