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其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首先通过GC-MS鉴定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再借助数据库获取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和高脂血症疾病靶点。又通过Venn图、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GO分析、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和构建“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得到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关键靶点。最后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对竹叶花椒挥发油主要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进行半柔性对接验证。结果 在竹叶花椒挥发油中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得到37个干预高脂血症的核心靶点,该核心靶点涉及细胞对脂质的反应、脂质的定位调节和对脂多糖的反应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与“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进一步得到PPARA、RXRA、TNF、NR1H3、PPARG和IL-6等28个关键靶点,也得到金合欢醇、亚油酸和α-石竹烯等7个主要活性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合能均小于-7.0 kJ/mol。结论 竹叶花椒挥发油中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可能... 相似文献
2.
将KM小鼠随机分成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高脂饲料喂养造模,连续28d.同时除模型组外,其余组灌胃相应药物,给药期间称量小鼠体重,最后测定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以灵芝酸A为对照品,分光光度法测定灵芝饼茶中总三萜的含量.结果表明,与高脂模型组比较,灵芝饼茶提取物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高脂饲料引起的小鼠体重增加(P<0.05或P<0.01);与高脂血症模型组小鼠比较,灵芝饼茶提取物组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灵芝饼茶中总三萜的含量为1.5%.灵芝饼茶具有降血脂作用,其总三萜的含量控制在1.5%以上. 相似文献
3.
研究佩兰提取物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降脂活性。采用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组、高脂血症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组(5 mg·kg-1)及佩兰提取物低剂量组(6 g生药·kg-1)和高剂量组(12 g生药·kg-1),每组12只;高脂饲料喂养造模,造模同时给予相应药物的干预。分别于第5周和第10周检测各组大鼠的各项血脂水平。与高脂血症模型对照组比较,佩兰提取物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TC、TG和LDL-C水平均降低,HDL-C的水平升高,高剂量组的作用最为显著(P0.05)。佩兰提取物具有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活性,具有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高脂饲料饲喂昆明种小鼠构建高血脂小鼠模型,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0.4,0.2,0.1g/kg)蚯蚓冻干粉,每天1次,同时饲喂高脂饲料,以仅饲喂高脂饲料组小鼠为对照,共饲养10周.提取小鼠肝脏总RNA,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胆固醇逆转运相关基因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和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蚯蚓冻干粉极显著提高实验组小鼠LCAT mRNA表达水平(P0.01),显著提高LPL mRNA表达水平(P0.05),提示这是蚯蚓冻干粉能够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饮食限制对高脂小鼠体质量、血脂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建立了高脂小鼠模型,设模型组和20%,40%,60%饮食限制组(DR20%组、DR40%组、DR60%组),饮食限制28 d,测定小鼠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用开场实验和水迷宫实验测定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解剖小鼠,测定小鼠各脏器系数及Lee’s指数.结果显示:各饮食限制组小鼠体质量、Lee’s指数、脂肪系数、TG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DR40%组和DR60%组小鼠肝系数显著大于模型组,脾系数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而HDL-C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1);DR60%组小鼠TC和LDL-C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水迷宫实验中,各饮食限制组小鼠潜伏期显著短于模型组(P<0.05).表明饮食限制对高脂小鼠具有降低体质量和血脂及增强学习记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姬松茸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血脂作用及机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姬松茸粗多糖,并用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对多糖进行层析分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单糖组成,并测定多糖含量;高脂饮食诱导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阳性对照组、姬松茸多糖组),同时对大鼠口服灌胃给药,连续42d;测定大鼠相对肝脏指数,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低密度脂蛋白(LDL-R)、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胆固醇7a-羟化酶(CYP7a-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B类清道夫F(SCARB-1F)的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姬松茸多糖中糖的质量分数为75.1%,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级得到姬松茸酸性多糖级分(ABP-A),ABP-A中含有质量分数为88.6%的葡萄糖、2.4%的半乳糖、1.9%的甘露糖、1.0%的鼠李糖、0.5%的半乳糖醛酶、1.9%的木糖、2.1%的阿拉伯糖、1.6%的岩藻糖;ABP-A干预后大鼠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血清TC、TG、LDL-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HDL-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内脂滴沉积减少,肝脏中LDL-R、SCARB-1F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CYP7a-1、PPAR-α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SREBP-1C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ABP-A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ABP-A的降血脂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肝脏脂质代谢关键因子LDL-R、SREBP-1C、CYP7a-1、PPAR-α、SCARB-1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魔芋胶对高脂小鼠血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建立了高脂小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魔芋胶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0.5 mL/d灌胃,魔芋胶各剂量组分别以0.25,0.50和0.75 g.kg-1.d-1魔芋胶灌胃,连续30 d后,尾部取血,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将小鼠处死,取心、肝、脑等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正常对照组小鼠饮食饮水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魔芋胶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C含量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血清中LDL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魔芋胶中剂量组小鼠肝脏中SOD活性及低、高剂量组小鼠脑中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魔芋胶低、中剂量组小鼠脑中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说明魔芋胶对高脂小鼠具有降血脂和增强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斑蝥黄质对高脂饲料喂养下大鼠诱发高血脂症过程中干预血脂代谢的情况.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血脂模型组、辛伐他汀阳性药组(15mg/kg)、斑蝥黄质高刺量组(20mg/kg).斑蝥黄质中剂量组(15 mg/kg)、斑蝥黄质低剂量组(10 mg/kg),分别饲喂标准、高脂、高脂+辛伐他汀、高脂+不同剂量斑蝥黄质,于实验开始前1天和开始后第4,8,12周末取空腹血,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血脂模型组比较,斑蝥黄质组的TC,TG,LDL-C在第8,12周时降低(P<0.01),而HDL-C升高(P<0.01).研究表明斑蝥黄质可以对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诱发高血脂症过程中血脂代谢产生影响,改善血脂变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超高压液相色谱-高清质谱联用(UHPLC-HDMS)的代谢组学方法鉴定大黄对高脂食料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尿液生物标示物。UHPLC-HDMS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组和高脂血症+大黄组尿液,采用Marker Lynx软件处理质谱数据,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3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载荷图选择生物标示物,通过精确分子量、MSE信息和同位素分布,再利用HMDB等数据库对潜在的生物标示物进行鉴定。鉴定了10个生物标示物,高脂血症显示上调的硬脂酸酰胺、3-甲基尿苷、油酸酰胺和吲哚-3-甲酸,同时下调的3-氧-甲基多巴、甲基十三烷酸、S-半胱氨酸琥珀酸、脯氨酸、苯丙氨酸和植物鞘氨醇。高脂食料诱导的高脂血症干扰了脂肪酸和氨基酸的代谢。大黄逆转了上调和下调的高脂血症大鼠内源性代谢产物并改善了脂肪酸和氨基酸的代谢异常。基于UPLC-HDMS的代谢组学法能够应用于高脂血症及大黄对其的治疗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000例教师血糖、血脂及转氨酶体检结果异常百分率。方法:对1000例年龄在50~80岁,间隔10岁分3组测定其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各组血糖、血脂、转氨酶的异常比例增加,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年龄组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68例有糖尿病史的血脂异常率与文献报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已发现的高血糖、高血脂症人群要积极治疗,处于边缘水平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调整饮食结构并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