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河南大别山经济蕨类植物共26科42属77种,并对其生态特点及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蕨类植物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研究其对瘠薄的喀斯特地区土壤的适应策略,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植物园内地带性黄壤、非地带性石灰土上均有分布的常见蕨类植物毛蕨[Cyclosorus interruptus(Willd.)H.Ito]、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 Burm.)和金粉蕨[Onychi-um siliculosum(Desv.)C.Chr.]为试验材料,研究2种喀斯特土壤类型下3种常见蕨类植物氮磷养分策略的差异,及其与土壤氮磷养分供给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石灰土上蕨类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草酸和苹果酸,黄壤上为酒石酸、苹果酸和柠檬酸,且石灰土上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总量远高于黄壤;②与黄壤上生长的蕨类植物相比,石灰土上蕨类植物干物质积累量、氮素与磷素吸收量均较高,分别高出2.7倍、30.8%和43.8%;③2种土壤条件下蕨类植物地上部分的氮(N)、磷(P)平均含量均较地下部分高;石灰土上蕨类植物地上部分N/P为13.17,黄壤上为11.35;④2种土壤条件下蕨类植物的氮素吸收量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蕨类植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限制.综上可知,蕨类植物在2种土壤类型上的氮磷养分利用与分配策略存在显著差异,其在石灰土上生长时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较黄壤上大.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更多、更有效的砷富集蕨类植物,对湖南省石门县雄黄矿场砷富集区的蕨类植物的种类及其生长状况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分析.蕨类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石门县雄黄矿场砷富集区的22种蕨类植物中有5种蕨类植物属于凤尾蕨类,5种属于金星蕨-铁角蕨类,4种属于鳞毛蕨类,其余7种则分散于蕨类植物的其他类群.频度及多度分析表明:蜈蚣草(Pteris vittata)、井兰边草(P.multifida)、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和贯众(Cyrtomium fortunei)在高砷地区有较高的频度和多度.石门高砷区生长的蕨类植物和已报道的砷富集蕨类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生物习性表明凤尾蕨类植物中发现了新的砷富集者.  相似文献   
4.
影响薇菜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薇菜的高产栽培,加快薇菜的孢子繁殖,对影响薇菜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采用典型抽样的调查方法,对鄂西南薇菜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薇菜适合生长海拔1200m左右的湿润地区,土壤腐殖层较厚的弱酸性砂壤土,影响薇菜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光照强度、土壤类型及土壤酸碱度等。  相似文献   
5.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河南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特点,蕨类植物与土壤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显微观察技术对披针新月蕨(Pronephrium penangianum)的配子体发育和卵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披针新月蕨孢子褐色,二面型,接种后约12 d,孢子萌发,经丝状体和片状体阶段,发育成原叶体,孢子萌发是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是槲蕨型(Drynaria-type),成熟原叶体是心形,接种46 d后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披针新月蕨的颈卵器起源于原叶体生长点下方的原始细胞.原始细胞经过2次不等分裂,形成3个细胞,分别是顶细胞、初生细胞和基细胞.其中,初生细胞不等分裂,形成中央细胞和颈沟细胞.随后,中央细胞不等分裂形成腹沟细胞和卵细胞.随着卵细胞成熟,颈沟细胞和腹沟细胞逐渐退化,但腹沟细胞通过孔区与卵细胞相连.卵细胞成熟后,细胞上表面具有明显的卵膜,中央具有受精孔.本研究对于完善蕨类植物生殖生物学和探讨蕨类植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报道了湖北省新分布的蕨类植物9种,隶属于7科9属,分别为西南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esquirolii(Christ.)Ching、针毛鳞盖蕨Microlepia trapeziformis(Roxb.)Kuhn、康定铁角蕨Asplenium kangdingense ChingH.S.Kung、贯众叶溪边蕨Stegnogramma cyrtomioides(C.Chr.)Ching、阔鳞轴鳞蕨Dryopsis maximowicziana(Miq.)HolttumP.J.Edwards、华东膜蕨Hymenophyllum barbatum(v.d.B.)HKBak.、薄叶双盖蕨Diplazium pinfaense Ching、曲边线蕨Leptochilus ellipticus var.flexilobus(Christ)X.C.Zhang、戟叶盾蕨Neolepisorus ovatus(Bedd.)Ching f.deltoidea(Baker)Ching.引证标本均存于中南民族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甘南高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南高原药用蕨类植物共有5科5属8种,分别占我国药用蕨类植物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10.4%、4.6%和2.0%.对甘南高原药用蕨类植物的分布、形态、生活环境和药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河南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名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鸡公山自然保护区56种族类植物名录,它们隶属19科,30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