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9篇 |
综合类 | 1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by bacteria and other microorganisms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G. M. Gadd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 CMLS》1990,46(8):834-840
Summary Bacteria, and other microorganisms, exhibit a number of metabolism-dependent and-independent processes or the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radionuclides. The removal of such harmful substances from effluents and waste waters by microbe-based technologies may provide an alternative or additional means of metal/radionuclide recovery for economic reasons and/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oth living and dead cells as well as products derived from or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 can be effective metal accumulators an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some biomass-based clean-up processes are economically viable. However, many aspects of metal-microbe interactions remain unexploited in biotechnology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s necessary, particularly to the problem of radionuclide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
Evaluation of cement degradation induced by the metabolic products of two fungal strai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V. Perfettini E. Revertegat N. Langomazino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 CMLS》1991,47(6):527-533
Summary During their metabolism, microorganisms can produce acids able to bring about the degradation of cement. Two acid-producing alkalophilic fungal strain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soil, a strain ofAspergillus niger which produces gluconic and oxalic acid and ofMycelia sterila which produces gluconic and malic acid. After eleven months of contact the acids produced byAspergillus dissolved portlandite with a low leaching of calcium, increased the cement porosity by 11.4%, and reduced the bending strength by 78%. The second strain is responsible for a significant dissolution of portlandite with a leaching of calcium of 4.2% of the initial content, an increase of the porosity of 11%, and a loss of the bending strength of 62%. Direct contact of mycelia with the cement surface is not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dissolution to take place. Low pH and a high temperature favor the the production of acids. 相似文献
3.
4.
以菌根真菌为主 ,从菌根真菌与根瘤菌间的关系及其对宿主植物的影响、VA菌根与外生菌根混合接种对宿主植物的影响以及菌根真菌与共生固氮放线菌的关系对宿主植物的影响三方面 ,对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相关研究加以评述和讨论 .着重论述了菌根真菌、共生微生物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对宿主植物生长、营养、生理及抗逆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并对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 相似文献
5.
不同激活剂条件下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过程中DG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胜利油田沾3区块油藏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地层高温高压的条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不同激活剂对内源微生物的激活效果.实验分别以葡萄糖、蔗糖、玉米浆、淀粉作碳源,以油井产出水和注入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微生物的激活优化.结果表明,激活以后水样中微生物种群发生了明显变化,以葡萄糖为碳源激活效果尤为突出.另改变葡萄糖的浓度对激活效果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当葡萄糖的浓度为5 ~ 7.5 g·L-1时较为合适,细菌密度能达到107 cell·mL-1.产出水的激活效果比注入水要好.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各类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均为0~10cm层多于10-20cm层.细菌、真菌、自生固氮菌以及微生物总数量的峰值出现在春季,而放线菌数量的峰值出现在秋季. 相似文献
7.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药成分和结构复杂,有效成分含量较低,且人工不易合成,加之中药的人工栽培成本高、周期也长,所以很难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年来,中药发酵制药技术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本文拟从中药发酵技术、中药发酵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发酵中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试验,初步探究根际微生物和植物协同作用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选择根瘤菌、石油烃降解菌、根际促生菌并与豆科植物扁豆的不同组合为调控因子,通过盆栽试验,进行了土壤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修复过程中扁豆与根际微生物均能提高土壤石油降解率并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处理前,石油土壤的污染水平为8.75%,经过56 d的修复试验,对照组的土壤石油污染降解率为27.08%;种植扁豆裸土组的土壤石油污染降解率为44.81%,比对照组提升了17.73%;添加微生物裸土组的土壤石油污染降解率最大为70.57%;种植扁豆并添加微生物组的土壤石油污染降解率为83.05%。种植植物对土壤石油污染修复有较好的作用,同时合理添加各种微生物,利用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材料的微生物腐蚀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打破钝态层的稳定性,增加了Cl-的攻击性,代谢产物对钝化膜的侵蚀作用,多种细菌共同作用四个方面对重要的应用材料不锈钢的微生物腐蚀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从阴极保护,控制营养条件,采用杀菌剂、保护层四个方面分析了微生物腐蚀控制措施对微生物腐蚀的未来研究和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指出要对微生物腐蚀机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应建立一个微生物、环境、材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锈钢的微生物腐蚀有待研究.积累各种材料对微生物腐蚀抵抗能力的数据参数开发鉴定、监控、预测微生物腐蚀的技术,研究包括抗菌材料在内的抗菌技术是两个重用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早期供水管道腐蚀造成的水质恶化问题,探究不同pH值(6、 7、 8)条件下球墨铸铁的腐蚀特性,利用极化曲线和阻抗谱监测电化学腐蚀过程,并探讨腐蚀对水质和腐蚀垢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6条件下水中TDS、电导率、拉森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条件(P<0.05),而朗格利尔指数显著低于pH值为8的条件(P<0.05),即pH值为6时腐蚀倾向最高.金属表面腐蚀垢产物类型的研究表明不同pH值条件下腐蚀产物类型均为γ-FeOOH、β-FeOOH、 Fe2O3、 Fe3O4,但去离子水对照组腐蚀产物仅包括γ-FeOOH.对腐蚀过程研究发现,不同pH值条件下球墨铸铁腐蚀电流密度(2.54~0.13μA·cm-2)随着时间呈先快速增大后逐渐减小的特点,且第1天时pH值为6腐蚀电流密度最高(2.54μA·cm-2).由此可见,尽管市政管道早期都会发生腐蚀,但是当管网水的pH值偏酸性,即pH值为6条件下,腐蚀倾向最高、腐蚀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