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9篇 |
免费 | 197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2篇 |
教育与普及 | 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2篇 |
综合类 | 14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时空双变网格算法的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正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局部精细时间采样算法,对空间变网格算法进行改进。将裂缝视为局部非均质体,利用空间不同尺度的网格对裂缝介质进行表征。采用有限差分算法直接求解波动方程,实现对实际碳酸盐岩介质的微裂缝储层的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得到地震波在裂缝型储层传播中的一些直观的波动现象。结果表明:利用局部精细时间采样算法,对精细的空间网格在时间层内可以进行局部加密求解,从而解决全局采用精细时间采样带来的庞大计算量和计算耗时问题;裂缝缝间距、裂缝切伸参数对地震记录的反射振幅能量和极性影响较大,并在反射波后常会紧跟一个弱反射能量;裂缝受构造影响较大,平缓构造和起伏构造裂缝反射模式相差较大;在了解地下构造走向的情况下,可根据不同的裂缝反射特征寻找裂缝发育带。 相似文献
2.
3.
Retene and methylretene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n aromatic hydrocarbon fractions of Silurian carbonate extracts of the Michigan Basin. Retene identified in pre-Devonian carbonates indicates that the compound not only is the biomarker of higher plants but also derived from alga or bacterium. The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of methylretene has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
高碳铬铁无渣脱碳法可避免有毒铬渣的排放,利用微波场可快速加热粉状物料的特性,在高碳铬铁粉中配加一定比例的碳酸钙粉,可实现高碳铬铁粉快速固相脱碳.实验结果表明:配加一定比例的碳酸钙粉,不会影响内配碳酸钙高碳铬铁粉混合物料的微波加热特性;提高混合物料的脱碳摩尔比、微波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有利于高碳铬铁粉的深度脱碳,但相应加剧脱碳铬铁粉的氧化程度.合适的固相脱碳条件为:脱碳摩尔比1∶1.0~1∶1.4,微波加热温度1100℃,保温脱碳时间60 min.在上述条件下可使碳质量分数为8.16%的高碳铬铁粉脱碳至3.91%~1.71%,脱碳率为52.08%~79.04%.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伊拉克AHDEB复杂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Khasib层小层间强非均质性导致水平井注水水窜、波及体积较小等问题,在油藏注水突破机理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注采评价优化方法研究。依据水平井井轨迹纵向穿行储层及生产特征情况,划分了3类特征井,并根据其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特征定义了5个评价指标:历史生产因子(IDH)、剩余储量因子(IDR)、生产潜力因子(IDF)、注水需求因子(IDI)和提液生产因子(IDE),建立了单井注水生产分级雷达综合评价图版,定量表征了水平井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能力,结合地层压力变化数据可实时指导油藏注水优化。结果表明,该图版可以合理评价Khasib层单井注水开发效果,单井调整后生产效果良好,研究结果为实施“一井一策”的差异化精细注水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束缚水饱和度是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和油气藏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储层束缚水饱和度评价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其中核磁共振测井一般通过确定横向弛豫时间截止值来计算储层束缚水饱和度,而在中东H油田M层组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中发现,部分实验样品出现了“扩散耦合”现象,导致通过T2截止值难以准确求取储层束缚水饱和度。通过提取核磁共振T2谱中反映孔隙结构与流体赋存状态信息的特征参数,并结合铸体薄片等资料探讨这些参数与束缚水饱和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规避T2截止值从而避免“扩散耦合”现象对模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束缚水饱和度与核磁孔隙度、区间孔隙分量及T2几何均值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基于上述参数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预测模型,在中东H油田M层组中对预测模型进行实际井验证,取得良好应用效果,为后续判别储层流体性质与水淹层识别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下煅烧Cu片得到CO2前驱体,再由Cu2O前驱体电化学还原得到铜电极(Oxide reduced copper, OR-Cu).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气质联用仪(GC-MS)等表征手段探讨了材料对CO2的电化学催化性能以及对电合成DMC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OR-Cu电极的晶界以及Cu2O初始厚度是影响材料电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700 ℃下煅烧2 h的Cu2O前驱体,再经电化学还原所得到的电极具有明显的晶界及合适的Cu2O初始厚度,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以其作为电极合成DMC的产率在室温下可达到87%. 相似文献
8.
岩石力学实验表明 ,处于脆性、半脆性 -半延性域的岩石 ,其变形经历两个阶段 ,前期的变形相对均匀分布阶段和后期的变形集中化阶段。把此认识应用于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研究中 ,得到 :古隆起及周围岩石圈古生代在区域拉张力的作用下 ,先经历了变形相对均匀分布阶段 (Zb- O) ,形成了乐山 -龙女寺及天井山古隆起 ;后经历了变形渐进式集中化阶段(S- P) ,先形成了乐山 -龙女寺与天井山联合古隆起 (S) ,后形成了更大范围的联合古隆起 (D- P) ;后期阶段的变形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等少数断裂上。 相似文献
9.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ithogeochemical features of composite lavas, dikes and plutons composed of early Cretaceous associated basic-acidic igneous rocks from the coastal area of Zhejiang-Fujian.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ies on Nd, Sr, Pb isotopic signature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1LE) ,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REE) and high field strong elements ( HFSE) of these contemporary basic-acidic igneous rock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ource enrichment caused by the subduction of Pacific plate and contamination of crustal rocks and melts during ascending process may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basaltic magmas with a high LILE concentration. These late Mesozoic composite basic-acidic igneous rocks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i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气驱机制微观可视化模型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中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缝洞类型,建立该类油藏气驱机制下的微观可视模型,采用模拟油和液化气,在常温低压下进行水驱、活性水驱、直接注气驱及气-水交替驱4组试验,研究不同注入流体及注入方式对驱替效率和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驱、活性水驱、气驱和气-水交替驱的驱替效率分别为81.12%、68.95%、74.88%和99.84%,缝洞型油藏的最佳注入方式为气-水交替注入;注气只能驱开向下的洞,注水只能驱替开口向上的洞,气-水交替驱可以同时解决这两种洞的驱油问题;活性水由于毛管压力低不利于驱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