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6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41篇
系统科学   64篇
丛书文集   87篇
教育与普及   3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38篇
综合类   3255篇
自然研究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Unexpected observation of freshwater invertebrate Daphnia magna in temporary rock pools on a small island off the Norwegian Atlantic coast confirms colonising ability, mediated through avian dispersal. Robust diapausal eggs of D. magna pass the gut of migrating geese and subsequently hatch in environments where such waterfowl forage and rest along migrating routes. The incubation experiment demonstrates that decomposing fecalia of geese constitute sufficient feed to support developing populations of D. magna in experimental oligotrophic conditions. The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D. magna is highly adapted for colonisation of temporary pools north of the Arctic Polar Circle, with excellent tolerance to low temperatures. Discussion part I relates the findings to published evidence on avian transport of invertebrate propagules, such as correlations between migration patterns of waterfowl and geographical patterns of aquatic invertebrate diversity. Discussion part II reflects on academic cultures, epistemological aspects of natural history reporting, the presence of a whale cadaver as an ecological indicator and the relevance of simple observ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discourse.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相对稳定的商业环境及政策推动了广东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与民族包装工业的兴起,商品促销和贸易需求促进了商品包装设计的快速发展。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冲击下,广东的商品包装设计由传统美术风格很快过渡到了与现代设计接轨并初具雏形,具体表现为在造型上中规中矩,图案上以写实的具象图案为主,字体上中西结合,色彩上喜用纯色,版式上对称均衡,整体呈现华洋共处、中西结合的风格特征。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多角度解读这一时期广东的商品包装设计特征,从而挖掘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包装印记,以期对当代包装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预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对反冲洗参数、最佳反冲洗工况下出水SS和不同挂膜方法下系统反冲洗前后生物量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气冲洗强度、水漂洗时间、气预冲洗时间分别是反冲洗前后滤池生物活性变化率、反冲洗结束时出水浊度及反冲洗能耗的最大影响因素;BAF预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最佳反冲洗工艺条件如下:气冲洗强度为7.5L/(s·m2),气预冲洗时间为6min,水冲洗强度为1.5L/(s·m2),气水联合冲洗时间为4.5min,水漂洗时间为4min。在最佳反冲洗工况下,反冲洗出水SS变化基本与反冲洗出水浊度变化相吻合;反冲洗前后,接种挂膜、自然挂膜下系统生物量分别减少27.43%、21.44%。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视频图像的挖掘机工作状态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违法用地现象的实时监测,对土地间的挖掘机等施工机械的工作状态识别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场景下,因随机噪声和光照变化的影响,给挖掘机工作状态识别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视频图像的挖掘机工作状态识别方法,首先,对同一品牌挖掘机工作装置的各种姿态建立混合local binary features (LBF)形状回归模型并进行离线训练;其次,利用上述模型预测输入视频帧中挖掘机工作装置的形状信息,构建挖掘机的工作状态特征描述子;最后,利用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器自动判别挖掘机的工作状态—-工作状态或非工作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克服了多姿态导致形状变化的影响,对挖掘机工作状态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3.53%.  相似文献   
5.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分析高中生物实验内容与特点及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实验内容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专业课实验内容与高中生物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文字驾驭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创造性设计和完成实验等建议.从而有效衔接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与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提升师范生的实验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多种基于子图结构特征的新特征,构建了基于节点重要性、基于节点共同邻居、基于边共同邻居、基于邻居子图和基于边子图五类特征,并将这五类特征中的多种特征分别作为特征输入,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实现科学家合作网未来合作关系的预测。研究中发现,基于边子图特征的链路预测准确率最好。此外,研究中运用基于模型的特征排序和最大信息系数特征选择方法分析类内特征的影响力以及相互关系,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的分类模型进行链路预测。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揭示网络类内特征在预测中的重要性和相关性,有利于发现影响力大的特征和冗余特征。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在低信噪比环境下识别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空中目标辐射源的个体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和变分模态分解得到信号不同频率的模态分量,将各模态分量的多尺度排列熵作为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降维,并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辐射源个体识别。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相位噪声、频率漂移以及谐波失真等细微特征的识别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并具有良好的抗噪性。  相似文献   
8.
将高维特征用于跳频电台细微特征个体识别具有很大优势,为了增强对跳频电台的分类识别能力,需要增加特征类型和维数,提高特征集的表征能力,但同时会引入大量冗余特征,导致分类器计算时间过长,分类正确率降低。为了降低高维特征集维数,首先采用相关性快速过滤特征选择算法,删除高维特征集中的不相关冗余特征,得到最优特征集。然后利用经过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器进行训练分类。实验表明,所提算法能够对高维特征集进行合理的降维,提高了SVM的分类器的分类性能,在保证分类正确率的基础上,降低了运算量,提高了跳频电台细微特征识别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框架术语学对普通术语学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是描写术语学的最新流派之一。文章介绍了该学派的三个研究焦点:主张基于事件概念组织,从而把术语的句法和组合特征纳入研究视野;考察了术语概念的多维性,突出了语境要素在术语概念表征中的重要作用;把专业语料库作为提取概念知识的主要来源,采用自下而上为主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Crotalaria plants and Utetheisa ornatrix are closely linked to each other: the larvae destroy the seeds, while the moth depends on hostplants for alkaloid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ngoing co-evolution,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how native hostplants compare to exotic ones. Leaf-feeding on Crotalaria pumila, C. rotundifolia, and C. incana, native to the moth’s range, led to faster larval development than on the exotic C. lanceolata, C. spectabilis, and C. pallida. Seed-feeding on all species of Crotalaria led to accelerated larval development and a resultant larger adult moth, and correlates with a higher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plant tissues. These results add a novel dimension to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his model organism. In controlled settings, mature larvae showed preference for leaves of C. spectabilis over those of other species, perhaps due to the higher alkaloid content.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y and phenology of Crotalaria determine the ecology of U. ornatrix populations in Florida. The introduction of novel hostplants, on which U. ornatrix can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and which are of concern to humans as invasive toxic weeds, has greatly expanded the niche occupied by this moth. Possible co-evolution of Utetheisa sensu lato and plant defences in the genus Crotalaria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