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1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9篇 |
教育与普及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62篇 |
综合类 | 67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2020,30(5):686-696
The patterning of neuronal cells and guiding neurite growth are important for neuron tissue engineering and cell-based biosensors. In this paper, inkjet printing has been employed to pattern self-assembled I3QGK peptide nanofibers on silk substrates for guiding the growth of neuron-like PC12 cells.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confirmed the dynamic self-assembly of I3QGK into nanofiber structures. The printed self-assembled peptide strongly adheres to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RSF) substrates through charge-charge interactions. It was observed that in the absence of I3QGK, PC12 cells exhibited poor attachment to RSF films, while for RSF surfaces coated or printed with peptide nanofibers, cellular attachmen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erms of both cell density and morphology. AFM results revealed that peptide nanofibers can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axons and terminal buttons of PC12 cells, indicating that I3QGK nanofibers not only promote cellular attachment but also facilitate differentiation into neuronal phenotypes. Inkjet printing allows complex patterning of peptide nanofibers onto RSF substrates, which enabled us to engineer cell alignment and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direct axonal development in vitro. The live/dead assay showed that printed I3QGK patterns exhibit no cytotoxicity to PC12 cells demonstrating potential for future nerve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
研究在紫外线B(UV-B,0.2 W/m2)辐射增强的情况下,硝普钠(SNP,一氧化氮供体)对地木耳的生长、抗氧化酶活性、蛋白质、色素和多糖含量的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下,加入NO,能够提高藻类的生长速率,刺激过氧化氢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提高蛋白质含量、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3.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6):531-535
以针毛鳞盖蕨为研究对象,用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3种有机溶剂萃取得各萃取物,分别测定其多酚含量,通过DPPH·和ABTS~+·清除法及PNPG法评价针毛鳞盖蕨乙醇粗提物及不同溶剂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降血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各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多酚含量最高(34.8%);针毛鳞盖蕨乙醇粗提物及各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显著的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且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5.3±0.8)μg/mL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103.7±5.1)μg/mL. 相似文献
4.
贮藏温度对蓝莓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贮藏温度下,蓝莓果实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确定蓝莓鲜果适宜的贮藏温度,并为研究蓝莓果实中主要的抗氧化成分提供参考.在贮藏温度为20~25,10~15,0~5℃下,于不同贮藏期取样测定蓝莓果实中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的质量分数;测定蓝莓对DPPH自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并分析3种活性成分与蓝莓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贮藏温度下,蓝莓果实中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的质量分数及抗氧化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贮藏初期,较高的贮藏温度能明显促进蓝莓果实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增加,但在贮藏后期,较高的温度加速了蓝莓果实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下降速度,并缩短了蓝莓贮藏期;低温(0~5℃)能使蓝莓果实的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且能显著增加果实的贮藏期,是蓝莓较适宜的贮藏温度;蓝莓果实中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质量分数与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综述法,针对急性剧烈运动引起机体细胞内过氧化和抗氧化失衡,造成氧化应激损伤的情况,分析了不同运动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并探讨了抗氧化剂的补充.研究表明:通过运动中生成抗氧化剂、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及提高抗氧化剂酶的活性,可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为今后抗氧化剂在运动机体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干百合花挥发油,并测定了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百合花挥发油的提取率为0.018 5%,在0.350~7.00mg/m L浓度范围内对·OH的清除能力为3.13%~73.65%;在0.20~1.20mg/m L浓度范围内对DPPH·的清除能力为39.13%~84.06%;通过与VC作为清除剂进行对比,以IC50作为参数,其对·OH的清除能力弱于VC,而对DPPH·的清除能力与VC相当。可见,百合花挥发油具有抗氧化活性,一定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可作为一种挥发油提取来源。 相似文献
8.
以文蛤蛋白为原料,通过蛋白酶水解制备抗氧化活性肽.利用体外清除DPPH活性评价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超滤、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HPLC对相应的活性肽进行分离纯化,通过HPLC-MS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水解产物的DPPH清除活性明显高于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产物质量浓度为1 mg·mL-1时,DPPH清除率为55.74%;以DPPH清除率为筛选指标,对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进行逐级分离,得到4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目的肽段,氨基酸序列分别为LNFNLEKSR(1120.3 u)、SWLRPR(814.4 u)、RIGNIISQY(1063.3 u)和LNFNLEK(877.2 u). 相似文献
9.
采用冷浸提取法、回流提取法及超声提取法对贡山厚朴皮进行提取,对提取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回流提取法的多酚提取率最高,为10.2%.利用微生物纸片法、DPPH法以及连苯三酚红褪色光度法对贡山厚朴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评估,发现该提取物对活性氧(主要是1O2)有中等强度的清除活性,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活性,其半数清除浓度分别为0.744 mg/m L及1.805 mg/m L. 相似文献
10.
对纳米阿魏酸抗氧化剂在巨噬细胞上的抗氧化保护作用进行检测,并采用电子顺磁-自旋捕获技术和光谱法对纳米阿魏酸在细胞水平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抗氧化剂单体相比,纳米阿魏酸抗氧化剂可以更为有效地清除由细胞外界叔丁基过氧化物(t-BuOOH)刺激所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同时,通过光谱法对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指标丙二醛进行检测,证明纳米抗氧化剂可以更为有效地保护经受外界刺激的巨噬细胞.通过自组装方式可将抗氧化剂纳米化有利于提高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