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48篇
  免费   1908篇
  国内免费   1829篇
系统科学   2018篇
丛书文集   1373篇
教育与普及   67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09篇
现状及发展   442篇
研究方法   2篇
综合类   50241篇
自然研究   22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606篇
  2021年   683篇
  2020年   678篇
  2019年   537篇
  2018年   516篇
  2017年   573篇
  2016年   680篇
  2015年   1263篇
  2014年   2689篇
  2013年   2061篇
  2012年   3223篇
  2011年   3599篇
  2010年   2829篇
  2009年   3178篇
  2008年   3118篇
  2007年   3910篇
  2006年   3635篇
  2005年   3169篇
  2004年   2800篇
  2003年   2546篇
  2002年   2247篇
  2001年   1852篇
  2000年   1417篇
  1999年   1173篇
  1998年   829篇
  1997年   798篇
  1996年   724篇
  1995年   663篇
  1994年   542篇
  1993年   466篇
  1992年   420篇
  1991年   366篇
  1990年   301篇
  1989年   302篇
  1988年   230篇
  1987年   151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新常态下,作为"产业+金融"发展模式的主导角色,政府扶持有效性是国有能源企业提升产融结合效率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自助法(Bootstrap)修正的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借助2010~2017年国有能源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企业产融结合运行效率及政府扶持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国有能源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阶段静态效率整体处于中上水平.政府扶持因素对产融结合效率值产生反向作用,表明尚存在政府干预过度、补贴投入冗余和监管缺失等问题,导致了产业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为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不同饲养周期和不同性别的 SPF 级 SD 大鼠与 Wistar 大鼠的部分生理及生化指标的生物学差异,建立不同品系及不同饲养周期大鼠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方法 5 ~ 6 周龄 SPF 级 SD 大鼠与Wistar 大鼠各 300 只,雌雄各半,饲养于屏障环境中,随机分为饲养 4 周组、12 周组及 24 周组,并饲养相应的周数。用全自动血细胞和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检测。 结果 SD 大鼠在 12 周组雌鼠和 24 周组雌、雄鼠的白细胞计数( WBC)总数显著高于 4 周组大鼠( P<0. 01) ,12 周组雄鼠的 WBC 总数高于 4 周组大鼠(P<0. 05),4 周组和 12 周组的雌鼠 WBC总数低于雄鼠( P < 0. 05)。 不同饲养周期和性别的 Wistar 大鼠血液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 05)。 SD 大鼠 4 周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显著高于 12 周组及 24 周组(P<0. 01),且 4 周组雌鼠 ALP 低于雄鼠(P<0. 05),12 周组和 24 周组雌鼠 ALP 显著低于雄鼠(P<0. 01);12 周组和 24 周组 SD 大鼠的甘油三酯( TG)均高于 4 周组(P<0. 05)。 Wistar 雌性大鼠 12 周组和 24 周组雌、雄鼠的 ALP 均显著高于 4 周组( P< 0. 01),12 周组雄鼠ALP 高于 4 周组(P<0. 05)。 4 周组和 24 周组 Wistar 雌鼠 ALP 显著高于雄鼠( P<0. 01),12 周组雌鼠 ALP 高于雄鼠(P<0. 05)。 结论 不同饲养周期、不同性别及不同品系的 SPF 级大鼠,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具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亚吉铁路建设的案例研究,探讨了中非经贸合作下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效应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中国标准缺乏国际认可、中非双方存在文化冲突、对非“全产业链”与投融资需要强化和产业结构相似的结论。同时,对未来中非经贸合作下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从消除文化差异、提高合作层次、加强投融资、改进中国标准、明确合作区发展定位、后疫情时代加快构建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和加强产能合作并发挥产能优势等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具有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影响了全球约10%的人群,并可导致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风险等。CKD防治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阻止或延缓CKD进展。总结了CKD的流行病学、风险因素、研发投入和防治药物,以详细了解CKD的现状和防治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对共价有机骨架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COF)/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 CNT) 复合材料 COF@CNT 中锂离子 (Li$^{+})$ 的吸附与传输特性开展研究, 明确了 Li$^{+}$ 的吸附位点与吸附顺序, 得到了相应的吸附能, 并观察 COF@CNT 的表观形貌变化. 当达到饱和吸附状态时, COF@CNT 的体积变化率仅为 0.25, 平均电压保持在 2.00 V 以上, 而理论容量则高达 1 402.47 mAh/g. 此外, Li$^{+}$ 在 COF@CNT 内部的电导率大于其在单纯 CNT 中电导率的实测值. 模拟结果可为此类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BFe30-1-1铁白铜用途重要且特殊,因而质量要求十分严格。铸锭的碳含量控制一直是熔铸生产中的难题。阐述了碳元素对BFe30-1-1铁白铜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碳元素来源及熔铸特性的分析研究,在熔铸工艺改进的同时,开发利用熔体精炼净化除杂新技术,有效解决控制铸锭碳含量难题。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不同平茬周期的人工沙柳林地土壤孔隙的分形特征,阐明平茬周期对沙柳林地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以平茬周期为3、5、7a进行定期抚育的沙柳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氮气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平茬周期沙柳林地0~50 cm土壤的孔隙结构参数及等温吸附曲线,采用Frenkel-Halsey-Hill模型计算孔隙表面的分形维数,分析了林地土壤各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孔隙表面分维数与各孔隙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该研究区的林地土壤孔径以中孔(2~50 nm)为主,有少量的微孔(≤2 nm)和大孔(≥50 nm);②不同平茬周期的沙柳林地土壤孔隙结构分形特征明显,分形维数范围为2.4971~2.7797,平均为2.6849,可较好地描述林地土壤孔隙表面和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③不同平茬周期下林地土壤分形维数与各孔隙结构参数有密切关系,分形维数越大,孔隙表面越粗糙,不规整程度越高;④植被的平茬影响其再生复壮,针对沙柳为主要防风固沙树种的毛乌素沙地,平茬周期为5a时较适宜林地土壤发育并保持结构稳定.可见合理的平茬周期有利于当地人工林的生长和土壤稳定发育,因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沙柳人工林的管理和经营提供理论指导,促使沙柳人工林达到预定的生产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8.
纳米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材料等多个领域,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也具有诸多潜在应用价值.综述了纳米颗粒在石油开发领域中提高采收率及降压增注的应用进展,石油开发所使用的纳米颗粒可分为金属纳米颗粒、有机纳米颗粒、无机纳米颗粒;针对表面改性后纳米SiO2分散性变差的问题介绍了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纳米材料分散方法;纳米SiO2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是楔形挤压、润湿反转、降低界面张力及其他提采机理;纳米SiO2降压增注机理为进入地层后形成的疏水膜能改变润湿性、防止黏土膨胀,对于吸附纳米颗粒能否增大孔道半径存在争议.建议今后从纳米SiO2地层匹配性、降压增注解析模型、数值模拟模型以及生物基表面活性剂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近几年间,国际关系的动荡对中国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警示和要求。放眼未来,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中国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有新变化:应服务于建立更为完善和独立的科学教育体系,在部分顶尖研究型大学与科研机构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全英文的教学科研环境,形成支持中国科学家更多参与国际科学交流活动的体制机制。相信这些提升中国科研“软实力”的举措会对中国科技领域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世界科技革命变革趋势,先后提出“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确立了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道路,引领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战略方针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战略重点从“推进国防和重工业发展”走向“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攻关力量从“研发机构”走向“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协同创新,战略体系从“单一拳”走向“组合拳”。面向未来,要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坚持“四个面向”,着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高精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新时代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