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51篇
  免费   691篇
  国内免费   1776篇
系统科学   2967篇
丛书文集   976篇
教育与普及   7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5篇
现状及发展   864篇
研究方法   4篇
综合类   33438篇
自然研究   18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730篇
  2013年   578篇
  2012年   948篇
  2011年   729篇
  2010年   608篇
  2009年   893篇
  2008年   1023篇
  2007年   1858篇
  2006年   1916篇
  2005年   1926篇
  2004年   1836篇
  2003年   1889篇
  2002年   1431篇
  2001年   1527篇
  2000年   1147篇
  1999年   1525篇
  1998年   1133篇
  1997年   1338篇
  1996年   1524篇
  1995年   1574篇
  1994年   1725篇
  1993年   1341篇
  1992年   1179篇
  1991年   1552篇
  1990年   1623篇
  1989年   1343篇
  1988年   1217篇
  1987年   663篇
  1986年   388篇
  1985年   232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负荷识别是分析用户用电行为的主要工具之一.提高负荷识别的精度对于开展用能监测服务、实现节能降损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通道多特征融合的电力负荷智能感知方法.首先,从电器设备的基本属性出发,分析了电流、谐波、功率等数值特征以及电压-电流(V-I)轨迹图像特征对负荷识别的影响;其次,考虑了特征之间的互补性,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back propagation,PCA-BP)算法和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将数值特征和图像特征以不同通道在高维空间进行深度融合;最后,采用Softmax分类算法对融合后的高级特征和设备标签进行有监督的学习,从而实现了不同类别电器设备的有效辨识.算例测试结果显示,所提出方法的负荷识别准确率高达94.55%.该结果充分说明了将多种特征进行高维空间融合,可以更全面、立体地反映设备的本质属性,提高算法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2.
3.
4.
5.
6.
To date, the family Pudeoniscidae includes six species and three genera, Pudeoniscus, Brasiloniscus and Iansaoniscus, with distributions restricted to Brazil. Here, we redefine the family Pudeoniscidae based on the discovery of a new genus and two new species, Oxossioniscus pataxo sp. nov. and Oxossioniscus akoko sp. nov., from the Brazilian Atlantic forest in the state of Bahia, and on the examination of Pudeoniscus birabeni and Pudeoniscus obscurus. Moreover, P. obscurus is re-described and new records are provided for P. birabeni.

http://www.zoobank.org/urn:lsid:zoobank.org:pub:A0123730-C623-49CE-8665-AE17FDDF994A.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aims at closing a gap in recent Weyl research by investigating the role played by Leibniz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Weyl's notion of theoretical (symbolic) construction. For Weyl, just as for Leibniz, mathematics was not simply an accompanying tool when doing physics—for him it meant the ability to engage in well-guided speculations about a general framework of reality and experience.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ome of the background of Weyl's notion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n discusses particular Leibnizian inheritances in Weyl's ‘Philosophie der Mathematik und Naturwissenschaft’, such as the general appreci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sufficient reason and of continuity. Afterward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ree themes: first, Leibniz's primary quality phenomenalism, which according to Weyl marked the decisive step in realizing that physical qualities are never apprehended directly; second, the conceptual relation between continuity and freedom; and third, Leibniz's notion of ‘expression’, which allows for a certain type of (surrogative) reasoning by structural analogy and which gave rise to Weyl's optimism regarding the scope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8.
9.
静压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明确桩长与沉桩和承载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砂土中不同桩长的模型桩沉桩全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振弦式压力计、微型土压力盒和高精度位移计对沉桩时的压桩端阻力、卸载后的桩周土压力和桩体回弹量进行测量,揭示了桩长与单桩沉桩和承载力特性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利用端阻计有效测得沉桩过程中的压桩端阻力,在600mm深度范围压桩端阻力随沉桩深度和桩长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大的特性。微型界面土压力盒对桩周土压力的测量揭示了随桩长的增大卸载后的桩周土压力逐渐趋近于被动土压力,但在某一深度位置卸载后的桩周土压力随沉桩深度的增大而降低的变化规律。采用高精度位移计较准确测得卸载过程中的桩体回弹量,得到了桩体回弹主要发生在竖向与桩长有关,并且回弹量相对较小,约为桩长的0.35%。此外,桩体加载过程中沉降随加载变化的速率与桩长相关,桩体的极限承载力随桩长增大而非线性增大。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明确桩长对沉桩特性和桩体极限承载力特性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点采样,对不同来源的独活及其混伪品进行质量差异性分析.测定不同产地独活及其混伪品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蛇床子素和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质量分数,并结合HPLC指纹图谱对不同产地独活及其混伪品开展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独活除陕西样品的蛇床子素略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标准外,其余样品均符合《药典》质量要求,而独活混伪品的蛇床子素质量分数均远低于正品独活质量分数.不同产地的独活HPLC指纹图谱有25个共有峰,各独活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在0.9以上,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独活的质量评价.因此,多指标的测定结果结合HPLC指纹图谱,可有效对不同产地的独活质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和评价;混伪品蛇床子素的质量分数远低于正品独活,蛇床子素的质量分数高低可作为正品独活区别于混伪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