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凤眼莲对多环芳烃(萘)有机废水的净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凤眼莲对萘污水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在初始浓度为4.3、9.9、13.2mg/L的萘污水中,凤眼莲对其的净化率分别达到92.0%、85.4%、84.2%.放有凤眼莲的浓度为9.9mg/L的萘液试验缸中,第5天细菌浓度高达1.6×105个/mL,比空白对照中第5天的细菌浓度高约10倍,同时处理缸和对照缸中,凤眼莲对萘液的处理效果比空白对照高3.4倍.根系微生物在净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GC MS,在用于净化萘污水的凤眼莲根、茎叶中未检测到萘.萘难以在凤眼莲体内富集.  相似文献   
2.
研究凤眼莲对水体中甲基叔丁基醚(MTBE)的吸收转移规律和富集特征. 结果表明: 胁迫5 d后, 处理Ⅰ(整株凤眼莲)中MTBE的平均浓度减少了94.25%, 处理Ⅱ(去叶凤眼莲)中MTBE的平均浓度减少了近50%, 处理Ⅰ比处理Ⅱ约减少44%, 而处理Ⅲ(对照)中MTBE的平均浓度只减少7.3%, 表明凤眼莲叶片的蒸腾作用是水溶液中MTBE减少的主要原因. 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 20 ℃时, 水体中MTBE消失符合一级动 力学方程; 处理Ⅰ、 处理Ⅱ的消失速率明显大于处理Ⅲ. 凤眼莲暴露在ρMTBE<1 110 mg/L溶液中时, 培养5 d未观察到MTBE对植物的毒性, 蒸腾量与生物量比值变化不明显,当ρMTBE=1 480 mg/L时, 凤眼莲的蒸腾量与生物量比值明显减小, 凤眼莲叶片边缘干枯和萎黄. MTBE在凤眼莲根、 茎、 叶中的分布比例约为1 ∶1.5 ∶0.5, 其分布规律为: 茎>根>叶.  相似文献   
3.
水葫芦是近年在中国肆虐生长的入侵植物,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本文研究在浓度为7.5 mmol.l-1,15.0 mmol.l-1,22.5 mmol.l-1,30.0 mmol.l-1的不同铜离子浓度处理下水葫芦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铜离子浓度上升,水葫芦叶柄数、叶片数、叶片宽、冠宽及根长各指标均随铜离子浓度上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这一趋势。而叶柄宽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型可塑性指数研究表明,水葫芦主要通过增加根长、叶柄数及叶片数来适应不同铜胁迫环境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在铜污染前提下,水葫芦可通过根长、叶柄数及叶片数的变化来较好的指示铜污染程度,进而更好的治理铜污染。  相似文献   
4.
以水葫芦生态型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应用二维水动力模型对水葫芦生态型河道的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建立了水葫芦生态型河道水质模型,对河道中污染物质的扩散和降解过程进行模拟,率定了有关参数,求得了浓度场的分布情况,分析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规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无菌凤眼莲根分泌物组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次对无菌凤眼莲的根分泌物的氨基酸组分予以分析鉴定,发现含有多种氨基酸,除色氨酸外的常氨基酸均有,同时含有一种非蛋白氨基酸-γ-氨基丁酸。各种氨基酸按浓度由高到低为: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酯、酪氨酸、组氨酸、脯氨酸、天门冬酰氨、谷氨酰氨、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通过色谱-质谱-计算机联机检索法对无菌凤眼莲的根分  相似文献   
6.
植物净化塘处理油漆厂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和细绿萍(Azollafiliculoides)对酸、醇、苯系物为主的工业污染水具有生物净化作用,以这两种植物为主体的净化塘工艺流程比较简便,具有工业应用潜力.凤眼莲的去污效果优于细绿萍.凤眼莲对酚(2d)、COD(6d)的去除率分别为97%、90%。对氨氮和油类的6d去除率为27%、49%,且稳定性比较差.本文还对凤眼莲净化污水的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水葫芦象甲成虫取食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天敌昆虫水葫芦象甲 N eochetina bruchi和 N .eichhorniae的取食习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水葫芦象甲的雌虫取食量均显著大于雄虫 ,雌虫取食量为 2 0 6 .5 - 2 0 9.2 mm2 / d,雄虫为 4 8.5 - 71.0 mm2 / d,但两种雌虫之间和两种雄虫之间的取食量无差异。N.bruchi的雌虫喜欢取食叶片的叶面和叶背 ,日取食量分别为 83.5和 71.7mm2 ,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雄虫则在叶背取食较多。 N.eichhorniae雌虫在叶背取食多于叶面和叶柄 ,分别为 10 2 .8、4 3.2和 6 3.2 mm2 / d;雄虫在叶背和叶柄的取食量大于叶面。上述结果为利用这两种象甲控制水葫芦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从染木树属(Saprosma)中获取更多有效的化合物,对中国特有的热带药用植物厚梗 染木树(Saprosma crassipes)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以及鉴定,增加染木树属化合物多样性。 综合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对该植物 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并运用NMR以及质谱鉴定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厚梗染 木树中分离鉴定了 8 个化合物(1~8),包括 2 个环烯醚萜苷:车叶草苷(1)、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 (2),1个蒽醌:1,3-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3)以及5个甾体类化合物:卡基二醇(4)、9,11-脱氢麦 角甾醇过氧化物(5)、过氧化麦角甾醇(6)、羟基烯酮(7)和(3β)-柱头-5,25-二烯-3-醇(8);所有化 合物均为首次从厚梗染木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为首次从染木树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新型生物绳填料和凤眼莲组成的复合折流式人工湿地对罗时江微污染河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试验,以提高出水水质, 并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 的条件下研究该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总氮(total nitrogen, TN)、NH+4 -N 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的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 有生物绳和凤眼莲的装置A 和仅有生物绳的装置B 的人工湿地系统对CODMn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4.89% 和22.02%; 对TN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0.80% 和40.73%; 对NH+4  -N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82% 和69.42%; 对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83% 和39.76%. 罗时江河水原为VIV 类水质, 净化处理后的出水基本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ⅢⅡ 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0.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2,46(5-6):257-278
We examined aquatic macroinvertebrates associated with Eichhornia crassipes roots at five sampling sites in Taabo Lake. An average density of 1644 individuals (ind.)/m2 was recorded. In total, 68 macroinvertebrate taxa belonging to 34 families and 14 orders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se, Insecta was predominant (77.94%). The highest densities were recorded at Taabo cité during both rainy and dry seasons. Taxon diversity differences were not observed among all stations according to a Kruskal–Wallis test. High densities of predators were recorded. Next most prevalent in the trophic structure were detritivores. Indicator taxa analysis, using the Indval method, showed that stations upstream of the lake were characterized by eight taxa, while 11 appeared as indicators of the station near the dyke. Predators and herbivores dominated within those indicators. Sites near bays were distinguished by 18 indicator taxa with a predominance of predators and detritivores. Conductivity, NH4 +, temperature, PO4 3?, turbidity and dissolved oxygen were parameters that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