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1篇 |
免费 | 7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4篇 |
综合类 | 3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米兰科维奇旋回驱动的滨浅湖环境演化及细粒物质沉积过程尚不明确的关键问题,以东营凹陷南部沙四下亚段滨浅湖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分析、孢粉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频谱和小波分析等手段,识别出稳定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揭示长、短偏心率及斜率周期共同驱动的滨浅湖环境演化及其对细粒物质沉积作用的控制。结果表明,在长、短偏心率负相位叠加引起的相对干旱期,季节性较弱且湖平面整体较低,浅水三角洲大面积发育,斜率升高引起的短暂湖平面上升将促使浅水三角洲向湖盆南缘周期性退积,导致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薄层粉细砂岩与滩席微相的厚层泥岩交替沉积;当浅水三角洲不发育时,滨浅湖环境中粉砂级沉积物供给不足,主要发育泥坪微相的厚层泥岩;而斜率升高引起的短暂湿润气候将触发洪水事件,导致粉砂级细粒物质随洪水进入湖盆,并在湖浪改造下堆积形成砂坪微相的薄层粉砂岩。在长、短偏心率正相位叠加引起的相对潮湿期,季节性较强且湖平面整体较高,季风作用下的沿岸流易于改造浅水三角洲砂体,导致滨浅湖环境主要发育滩坝沉积,斜率周期驱动的高频湖平面波动将进一步引起滩脊微相的薄层粉砂岩与滩席微相的厚层泥岩频繁更替。在长偏心率正(负)相位与短偏心率负(正)相位叠加引起的气候过渡期,湖泊水位整体高于相对干旱期但低于相对潮湿期,季节性一般,斜率周期驱动的高频湖平面波动主要引起河口坝微相的薄层粉砂岩与滩席微相的厚层泥岩交替沉积。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及古生物鉴定,结合岩相、电相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东营凹陷HB地区沙一段湖相薄层碳酸盐岩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纵向上可划分为早、中、晚3期沉积;中期沉积构成了碳酸盐岩的主体,细分为藻礁格架、礁间、礁前、礁后、陆源沙坝和浅湖泥坪等6个成因单元;早期到中期气候、水文条件的改变形成了有利于藻的生长环境,末期海侵作用发生,藻礁建造结束,而广盐性腹足类、介形类生物繁盛,形成了广泛的螺灰岩沉积。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滴水泉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生烃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井岩心和露头样品化验资料,对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演化程度进行研究,结合凹陷周缘构造油气来源特征,分析滴水泉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生烃能力。研究表明,滴水泉凹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沉积厚度大,目前已到高-过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生烃能力;滴南凸起存在\"凹槽\",东道海子北凹陷来源油气不能运移到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储层聚集成藏,克拉美丽气田亿吨级油气应来自滴水泉凹陷;石东油气田深浅层油气特征基本一致,与石西油田不同,与克拉美丽石炭系油气相似,都属于滴水泉凹陷石炭系来源产物;滴水泉凹陷、三南凹陷及东道海子北凹陷石炭纪沉积期水体连通,石炭系烃源岩都应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高邮凹陷南断阶东部阜宁期构造应力场及其对断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断层级别划分的基础上分析断层的走向变化、组合规律及活动特征,建立地质模型,并确定SE152°~NW 332°为区域应力的加载方向,结合岩石力学试验确定岩石力学参数及加载应力值,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工区阜宁沉积期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详细分析构造应力对断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断阶东部阜宁沉积期最小主应力均表现为张应力,沿真①断层在许庄地区和竹墩地区的向北凸出位置出现两个最小主应力高值区,断层发育密集;剪应力呈条带状右旋、左旋区域相间展布,右旋最大剪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控制产生北北东向正断层,左旋最大剪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控制产生近东西向正断层。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划分了南堡凹陷原油的成因类型,并根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对原油和烃源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带或同一构造带不同层位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别,据此可将原油划分为6类,其中第Ⅰ类主要分布于柳赞油田和高尚堡油田、老爷庙油田浅层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油层,第Ⅱ类主要分布在高尚堡(高柳断层以南)、老爷庙和北堡油田东营组油层,第Ⅲ类主要分布在柳赞油田及高尚堡油田(高柳断层以北)沙河街组油层,第Ⅳ类主要分布于滩海区东一段油层,第Ⅴ、Ⅵ类主要分布在滩海区奥陶系油层中;古近系3套烃源岩对不同构造带的油气聚集有不同的贡献,其中高柳构造带高柳断层以北地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断层以南的主要来自于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部分混有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老爷庙和北堡构造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东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混有部分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滩海区原油主要来自于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透镜状砂岩油藏的成藏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可压缩多孔介质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原理,对东营凹陷牛35-B砂岩油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模拟考虑了砂体区地层沉积(剥蚀)、地层厚度变化、岩石孔渗条件变化、流体物性变化、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油气生成等一系列过程和参数。模拟再现了石油在砂体中聚集的过程,模拟得到的最终含油饱和度及其分布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围岩和砂体的毛管压力差异是驱动石油在类似牛35-B这样的透镜状砂岩油藏中聚集的根本动力,而这一驱动力是由于围岩和砂体物性上的差异以及石油生成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低渗透储层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岩心、薄片、试油、物性、综合解释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其有效性评价进行研究;通过准确求取开发厚度和经济极限初产油约束下的有效开发渗透率下限确定渗透率差值,以渗透率差值为母因子表征低渗透储层综合特征并优选地层压力、岩性、含油性、成岩相作为评价参数,求取不同储层深度区间、不同控制因素作用下储层优劣综合值,实现定性参数的定量评分;结合各评价参数权重系数、综合得分和经济初产液量计算对浊积岩低渗透储层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浊积岩低渗透储层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以中细砂岩为主,中高孔低渗透储层发育;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发育;发育中压实、强胶结、强溶蚀、过渡型4种成岩相类型;发育常压、弱超压、中超压及强超压4种压力系统;含油性可划分为富含油(饱含油)、油浸、油斑-油迹、不含油(荧光)4个等级;浊积岩低渗透储层分为3类,Ⅰ类储层经济初产液量大于15 t/d,综合得分大于0.5,Ⅱ类储层经济初产液量0~15 t/d,综合得分0.5~0.2,Ⅲ类储层经济初产液量小于0 t/d,综合得分小于0.2,Ⅰ、Ⅱ类储层为有效储层,建议优先开发。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沙三-东营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裂是控制东营凹陷构造演化的主要因素。应用断层落差法对东营凹陷沙河街-东营期的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纪在近南北向的伸展方向上,断裂活动强弱交替,在沙三-沙二早期断层活动强烈,沙二晚期-东营期断层活动明显减弱。东营凹陷的断层在平面和剖面上有多种不同的几何形态,组成了半地堑、半地垒和地堑-地垒多种形式的断块体,其组合分布使整个凹陷具有南北分区块断的构造特征。断裂活动时空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在北西-南东向和南北向的双向伸展作用下,东营凹陷的断裂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依据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永安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体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含量高(>15%)的砂岩在近岸水下扇外扇及滑塌浊积扇等薄层粉细砂岩中分布普遍,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低(<10%)的砂岩往往出现在近岸水下扇中扇沟道微相的厚层砂岩中;外扇胶结层的横向连续性好,中扇的碳酸盐胶结带仅位于沟道砂岩的顶底部、横向延伸小、铁白云石普遍;中扇、外扇的胶结层单层厚度通常小,内扇的胶结层单层厚度较大,砾岩中灰岩砾石及钙质杂基含量较高、压实强;砂体中的长石能缓冲酸性地层水,方解石在砂体边缘附近区域富集形成胶结层,胶结层往往对应于斜长石溶蚀而现今斜长石含量较低的层段;碳酸盐胶结层造成近岸水下扇储层非均质性强,发育内扇物性遮挡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