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4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163篇
系统科学   147篇
丛书文集   88篇
教育与普及   4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2篇
现状及发展   82篇
综合类   3056篇
自然研究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近年来喀斯特高原山区刺梨种植空间格局变化与地形土壤的影响,以盘州市为例,对影像采用目视解译、地学统计分析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取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特征,引入RS和GIS技术手段详细研究了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海拔、地貌类型和城市分布的影响,通过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两期监测数据,直观地看出盘州市刺梨种植主要在除中部以外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盘州市刺梨种植空间分布面积占比情况和种植面积增加区域的占比情况均与全市的坡度分类面积占比规律一致,其坡度类型占比最大为缓陡坡,2017年和2019年刺梨种植空间分布主要在缓陡坡类型,2019年相比较2017年在各个坡度等级种植面积均有增加,在缓陡坡类型刺梨种植增长量占比最大,刺梨种植面积占比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为70~200 m范围内;③盘州市的土壤pH平均值约为5.98,为适宜种植刺梨的微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等含量主要为丰富和极丰富范围值,有效磷的含量较低,但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丰富程度符合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影响驾驶员心生理变化的高速公路路侧植物的选择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地选择高速公路路侧的绿化植物,通过心电仪和眼动仪对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心生理数据进行采集.对驾驶员的视点区域进行灰度处理,得到不同视点区域的明暗程度等级,然后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有助于改善驾驶员心生理变化的植物.研究结果表明:当植物表现出的明暗程度等级为3~5时,可有效减缓驾驶员的紧张程度,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果实商品价值,本研究以四川地区野生毛花猕猴桃果实为材料,采用田间取样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理化性质变化.结果显示果实重量、纵横径和干物质积累呈单‘S’型曲线.果实淀粉积累时间短,果糖和葡萄糖从盛花期(DAA)105 d开始急剧上升,果实成熟时生成少量的蔗糖和麦芽糖.苹果酸和柠檬酸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而奎宁酸在90 DAA前保持相对恒定,105 DAA时下降到最低,后保持稳定.VC含量高,整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说明毛花猕猴桃果树园艺性状好,其果实有机酸含量高,特别是VC,是天然维生素库.  相似文献   
4.
设R是环,cpD(R)表示R的余纯投射维数.基于cpD(R)的性质,给出该维数的换环定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变量变更的代价,需要评估变量在程序中的重要程度。对变量的重要性度量有利于合理安排软件测试资源,保证软件质量。通过分析程序中各变量状态,利用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构建变量依赖关系模型,将图论和变量重要性度量相结合。针对现有节点重要性度量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变量依赖关系模型的变量重要性度量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变量重要性度量方面的准确性相比其他方法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的开发,分析与预测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生产动态特征变得至关重要。由于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储层结构、流体性质复杂,其生产动态特征变化与井打缝洞储集体位置有关,同时又与凝析气藏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相态变化特征有关,现有的动态分析方法已不能满足缝洞型气藏动态分析的要求。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动态分析方法主要有物质平衡法、物理模拟实验、现代产量递减法、试井和数值模拟法等,但以上所有方法都忽略了井钻遇缝洞体的位置,而其位置关系在缝洞型碳酸盐岩动态分析中起决定性因素。针对塔中地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建立了考虑相态变化的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构建了井筒位置、裂缝和缝洞体依次连通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物理和数学模型,通过推导得到分析缝洞型凝析气藏动态分析简化模型,并对气油比、产气、水和凝析油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基于该简化模型对塔中某典型凝析气井开展了生产动态特征分析;其预测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缝洞与油、水界面的关系和气藏相态变化分析结果与生产特征完全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该方法将对缝洞型凝析气藏后期挖潜增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的鲁棒性以及检测精度,提出基于范数主成分分析(linorm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l1-PCA)模型的变化检测算法。首先,采用基于Hotelling-Lawley复矩阵迹变化检测算子构造差异图;其次,采用l1-PCA模型获取差异图的变化信息,使得每个像素以一个特征向量来表示;最后,使用k-means算法对变化信息进行聚类,得到变化检测结果。该方法是一种非监督变化检测方法,相比于基于2范数的PCA检测方法,l1-PCA在特征提取方面具有更高的鲁棒性,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变化检测精度。基于RADARSAT-2卫星获取的3幅图像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两种典型算法,所提算法更加稳定,精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细辛脂素、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在提取过程中的含量动态变化。采用HPLC,测定水提取过程中不同时间提取液中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6种活性成分溶出量均在前90 min呈上升趋势,且组分稳定存在。90 min后,溶出量增长趋势变缓并有不同程度的消减,存在状态不稳定。研究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提取工艺为水煎提取90 min,既可保证6种活性成分的稳定存在,又使其溶出量达峰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认知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冲突的形成与影响,提出了战略变革知觉、战略变革响应与冲突关系假设模型,并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战略变革知觉与战略变革响应正相关,冲突在两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Projection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cannot rely on a single model. It has become common to rely on multiple simulations generated by Multi-Model Ensembles (MMEs), especially to quantify the uncertainty about what would constitute an adequate model structure. But, as Parker points out (2018), one of the remaining philosophically interesting questions is: “How can ensemble studies be designed so that they probe uncertainty in desired ways?” This paper offers two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are and how MMEs made of GCMs should be designed. In the first interpretation, models are combinations of modules and parameterisations; an MME is obtained by “plugging and playing” with interchangeable modules and parameterisations. In the second interpretation, models are aggregations of expert judgements that result from a history of epistemic decisions made by scientists about the choice of representations; an MME is a sampling of expert judgements from modelling teams. We argue that, while the two interpretations involve distinct domains from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social epistemology, they both could be used in a complementary manner in order to explore ways of designing better M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