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This article responds to Professor Andrew Janiak's recent attempt to defend the proposition that Isaac Newton did not believe in action at a distance between bodies (or any other kind of substance) (Janiak, 2013). His argument rests on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ree concepts of causation in Newton”, which leads him to conclude that although Newton did not believe in action at a distance between bodies, he was able to accept that gravity was a “distant action”. I critically examine Janiak's arguments here, and the historical evidence he brings to bear upon it, and argue that Professor Janiak's latest claims do nothing to undermine the view to which he is opposed, namely, that Newton did believe in the possibility of action at a distance between bodies.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四个部分阐述了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中"技术编码"这一范畴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厘清了其理论来源,进而阐述了这一范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物是纪德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和最为活跃情感因素,它们与作家的精神世界有着对应关系,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内蕴.这些人物是作家备受压抑的创伤经验的升华和欲望的投射,是作品镜像世界中潜在自我的映像,镜映着纪德的人格品质和精神世界,人物的双重人格则体现了作家内在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4.
传统技术理论无论是工具理论还是实体理论,都视技术为一种天命,认为人类无法干预技术,只能"接受它或抛弃它",因此人类无法解决技术问题。在芬伯格看来,任何一种技术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技术具有社会性。技术的社会性决定了技术不是天命,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技术的民主转化来变革技术,从而解决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芬伯格通过技术的变革来解决技术问题,不仅为我们思考技术的本质和解决技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为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技术哲学的"下沉",作为技术哲学基础的技术存在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芬伯格的技术存在论是其技术批判理论的基础,本文首先阐释了芬伯格技术存在论对古希腊技术存在的辩证发展,对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存在论的扬弃,对海德格尔技术存在论的批判与继承;接着研究了芬伯格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存在者统一的技术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6.
技术哲学随方法的变迁而发展,每次研究方法的转变都带来了技术哲学的大发展。本文按照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技术哲学研究方法,经还原方法、整体方法到系统的整体方法的转向,并以芬伯格的技术哲学为例进行了深入而详细的分析。指出,系统的整体方法为技术哲学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童雅娟  殷景文 《科技信息》2009,(31):372-373
本文记述了笔者参观苏州科技文化中心的亲身感受。从整体到细部、从空间到景观,领略了建筑界的柔情诗人保罗·安德鲁"笔下"的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8.
科学史与后人文主义--析皮克林的后人文主义科学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代美国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的科学史观.指出他欲建立独立于科学家的解释方式的"历史解释",以超越传统的逻辑实证(经验)主义的科学史观;摆脱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式"在实践上的困境,以"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的观点来看待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文化的多样性、异质性来理解实验室中的科学文化.这些新观念对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带来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逻辑方法和模型检验方法是安全协议的两种重要分析方法。逻辑方法简单、直观,但其最大问题是不够完备,模型检验方法自动化程度高且能生成不满足所需求性质的反例。先用BAN逻辑对Andrew Secure RPC协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组合模型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逻辑方法组合模型检验方法分析协议比只用逻辑方法分析得到的结果更全面且更具体。  相似文献   
10.
试析皮克林实践研究转向的根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托马斯.库恩的新旧范式不可通约论及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式"来解释高能物理学的发展,但随后深入的研究发现,单纯的社会学解释不能解决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力以及客观性与相对性的矛盾等问题。80年代后期皮克林回到物质实践的维度,以实验室中科学家通过物质仪器的实践活动来理解科学知识的增长,实现了从社会学解释向实践研究的转向。他的实践转向不但给SSK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80年代以来相对比较沉闷的科学哲学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