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计38种,隶属于17科。从来源来看,主要来自美洲,占总数的79%。同时分析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和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调查结果将对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GIS技术在海南长臂猿保护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跟踪观察海南长臂猿时利用GPS对该物种在霸王岭保护区栖息地内的活动地点和采食树种进行精确定位,同时结合其栖息地数字化地形图和卫片进行分析,获得海南长臂猿的日移动距离、家域面积、活动所集中的海拔高度等重要生态学信息和数据;同时可对海南长臂猿的实际利用栖息地的面积进行精确的估算并进行其栖息地质量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从1株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土壤来源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BWL-001中挖掘抗海洋弧菌(Vibrio)的活性代谢产物,采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菌株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解析确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并结合96孔板微量稀释法进行抗弧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从该菌株LB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出10个单体化合物,包括4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1-4)、3个吲哚生物碱衍生物(6-8)以及3个其他类化合物(5、9和10),分别命名为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1)、cyclo-(Pro-lle)(2)、maculosin (3)、trans-cyclo-(Pro-Phe)(4)、anthranilic acid (5)、indole-3-meth-ylethanoate (6)、indole-3-acetic acid (7),nb-acetyltryptamine (8)、thymine (9)、acetamide (10)。其中,化合物6-8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有弱的抑制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  相似文献   
4.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共有苔类植物23科51属165种.该区苔类植物的的优势科为细鳞苔科(Lejeuneaceae)、指叶苔科(Lepidoziaceae)、羽苔科(Plagiochilaceae)、扁萼苔科(Radulaceae)、齿萼苔科(Geocalycaceae)、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优势属为疣鳞苔属(Cololejeunea)、细鳞苔属(Lejeunea)、扁萼苔属(Radula)、羽苔属(Plagiochila)、耳叶苔属(Frullania).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64.97%);东亚成分次之(26.75%),北温带成分较少(3.82%).该区苔类植物的生态类型以木生类型占优势,叶附生苔丰富是其特色.  相似文献   
5.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叶附生苔类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考察和文献考证,发现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有叶附生苔类植物6科20属59种,并对叶附生苔类植物的类型和区系组成进行了研究.Radula cavifolia和Radula gedena为海南苔类新记录.霸王岭的典型性叶附生苔类植物有37种,占总数的62.71%.细鳞苔科(Lejeuneaceae)是最大的科,其中种数最多的是疣鳞苔属(Cololejeunea),共21种,占总种数的35.59%.该区区系成分中热带成分48种,处主导地位,占总种数的81.36%,东亚成分10种,占总种数的16.95%.  相似文献   
6.
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对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两个村庄进行调查,了解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社区、保护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鸣叫计数法和距离取样法,在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对海南山鹧鸪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2003年12月-2004年3月,在保护区东二保护站区域的天然林中记录到海南山鹧鸪的鸣叫个体8只,其种群密度为12只/km2.2006年12月-2007年1月,在该区域的原生林中记录到鸣叫个体20只,种群密度为9只/km2;在次生林记录到11只,其种群密度为6.5只/km2.2006年12月-2007年1月,采用距离取样法在原生林中遇见海南山鹧鸪个体33只,种群密度为9.3只/km2;次生林中遇见16只,种群密度为5.9只/km2.所有调查在人工林中都没有遇见海南山鹧鸪,也未记录到其呜叫个体.与10多年前的调查比较,海南山鹧鸪种群在次生林中明显增多.这与该地次生林的恢复和人为干扰减少以及次生林中食物较丰富有关.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4,(13):28-29
<正>国际灵长类动物研究专家在中国海南召开一次紧急会议,此次会议主题是研究如何挽救濒危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对策。与会专家提交的一份分析报告称,海南长臂猿现仅存23到25只,而且长期存活的前景令人担忧,已成为世界上最珍稀的灵长类动物。据介绍,导致海南长臂猿这一物种已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  相似文献   
9.
基于实地调查及遥感数据分析,绿色和平环保组织近日发布报告称,海南中部山区的热带雨林在过去10年的时间内消失了四分之一,达7.2万公顷,占整个中部山区原有天然林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随着浆纸人工林和橡胶林的侵入,造成了热带天然林的破碎化,削弱了森林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进而威胁动植物的生存,这其中就包括极度濒危的海南长臂猿。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表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计38种,隶属于17科.从来源来看,主要来自美洲,占总数的79%.同时分析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和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调查结果将对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