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27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当今大学生渴求的是"理论+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对汽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汽车驾驶实际操作、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方面。实践证明,在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公共任意选修课,适应当今各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本人积累了雄厚的专业技能和特长。编写特色鲜明的教材,将学生喜欢的内容纳入公选课。  相似文献   
2.
大学专业选修课程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学生的选课结果进行了统计,对学生选课心理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生专业课选修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陈艳芳 《科技咨询导报》2014,(11):202-203,205
选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在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在开设公选课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将其应用于公选课选课、教学、考核、教学评价等整个完整系统中,能够全方位的满足学生、教师的需要,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食品分析安全检测公选课的开设情况及效果,通过相应的几个简单易操作的食品分析实验,让学生了解几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结构以及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且对学生的选课情况及教学反馈情况做了分析总结,对于我国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及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高校对于教学教务系统网络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基于网络的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具有方便、高效、适应性强等特点,减轻了教学教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本文结合我校的学分制的要求分析了一个网络选课系统的功能和关键技术,使其能够实现了教务教学人员对课程的管理和学生的在线选课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鹏 《科技信息》2011,(18):253-254
学生选课系统是一个学校学生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利用MicrosoB.NET,SQL Server等软件构建了基于.NET的网上选课系统,该系统采用B/S模式,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数据库访问等,实现了网上的信息检索、添加、编辑、删除、统计和记录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熊卫清 《科技信息》2013,(15):81-81
学分制的内涵、产生及发展,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行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学分制学籍管理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人才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采用学分制,更适合高职生源现状及教学特点,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但在高职院校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我们高职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进行研究。本文将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提出学分制在高职院校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国家地理与旅游资源鉴赏》公选课为例,探索了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辅助手段的寓教于乐的地理知识教学方式。该方法对理工科公选课教学方式改革及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理工科高校开设《食品工程基础》公选课,可以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帮助学生了解食品加工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本文主要介绍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教学定位,并针对《食品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建议。建议教学大纲重广而不重深,并加强实践环节,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