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88篇
系统科学   90篇
丛书文集   229篇
教育与普及   1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1篇
现状及发展   33篇
综合类   53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388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300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收集整理2001—2017年相关数据, 对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爆发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 我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呈先增后减趋势, 2001—2005年, 近海赤潮面积和频次大幅度增加, 2006—2017年则明显减少。2008—2017年, 我国发生赤潮608 次, 引发赤潮的第一优势物种有65种。其中,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生物, 共计106次。各海区赤潮的影响因素有差异: 渤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主要受营养盐和总氮影响, 东海区赤潮面积和次数变化与营养盐、总氮、总磷和亚硝态氮显著相关, 南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与污染物入海量和CODcr显著正相关(P<0.05)。为进一步减少赤潮爆发, 提出我国近海海域赤潮防治建议: 建设在线监测站点, 采取因区制宜的管控措施, 加强源头排污管理, 完善应急响应体系, 进行海洋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5~2014年西北五省人口-经济-水环境质量相关数据,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学和GIS方法对近10年来西北地区人口-经济-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4年,耦合类别变化情况为勉强耦合-初级耦合-中级耦合,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表明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促进作用增强,系统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近10年来,西北五省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青海省提升幅度最大,达到了0.44,陕西省提升幅度为0.044,是五省中提升幅度最小的省区;不论是区域整体还是区域内部各个省份,经济和人口对系统的推动作用均逐步增强,而水环境质量则逐步失去对各区域发展的推动力,表明区域发展的动力逐步由资源转向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雷达电磁防护能力,揭示单频电磁辐射对雷达的干扰规律,首先基于雷达测距原理,通过电路非线性失真分析,初步掌握阻塞干扰和假目标干扰规律;而后开展效应试验,对干扰规律进行补充和完善。结果表明带内单频电磁辐射易对受试雷达造成干扰,假目标临界干扰场强明显低于阻塞干扰,最敏感处的差值可达30 dB,但敏感带宽要比阻塞干扰窄50%。随着干扰场强提高,回波峰值电平压缩量先缓慢增加而后近似线性增长,阻塞干扰虽然不会影响探测距离的准确度,但会导致探测距离缩短;假目标出现的位置是随机的,随着干扰场强提高,假目标电平先线性增长,而后趋于恒定。  相似文献   
4.
岩溶塌陷是岩溶地区一种特有的地质灾害,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空间上具有隐蔽性.栖霞中桥地区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中北部,区内分布岩溶地层,岩溶发育较为强烈,近年来随着周边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增大,加之一些自然因素影响,先后发生多次岩溶塌陷,给区内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以栖霞中桥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收集资料、实地勘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抽水试验、水位监测等工作方法取得本区岩溶塌陷、地层、降水、水位等翔实资料,研究分析了本区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主要发生于枯水期与丰枯交替时期,空间上多发生于覆盖型岩溶区岩溶水径流通道的两翼且地下水水力坡度急剧变化地段,均为断裂构造上盘区,第四系厚度多小于25 m,为黏性土与砂土互层的多层结构,与基岩面接触的岩性为粉质黏土及碎石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地下水位、降水变化对岩溶塌陷的影响机理:塌陷发生期间,区内地下水水位呈持续下降、骤然上升或上下起伏变化,已形成的土洞负压与高压相互交替,对土洞顶板产生吸力与压力,剪应力快速降低,岩溶地层上覆土体无法承受自身重力条件下引发岩溶塌陷,是潜蚀、真空、气爆及重力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潜蚀、真空效应为主.为栖霞市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地区规划建设等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为胶东半岛岩溶塌陷后续相关分析研究工作提供翔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重非水相流体(DNAPLs)污染特性及在介质中运移分布规律研究是开展场地污染风险评估与修复治理的必要前提。本文阐述了多孔介质中DNAPLs污染特性及运移过程中三相分配与转化,总结了影响DNAPLs运移及空间分布的因素,论述了介质非均质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机理,综合分析了DNAPLs污染模型的应用特性。  相似文献   
6.
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致密砂岩油藏为例,综合利用露头、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结合成岩演化及成藏史,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成藏时期小层尺度的石油运聚格架,通过对储层质量展布以及流体差异分布的对比,探讨小层尺度石油差异分布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源储距离在垂向上控制着砂体的含油性,储层质量影响同一小层含油砂体内部石油的差异分布。研究后认为,研究区长8_1内各小层分流河道砂体及河口坝砂体中心位置储层质量相对较好,有利于石油的输导和聚集。  相似文献   
7.
8.
探究手掌面皮肤脱落细胞接触转移的形态学规律。实验通过细胞染色的方法,借助显微镜观察并统计了在不同压力、不同接触时间下手掌面脱落细胞的转移数量,结果发现脱落细胞转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脱落细胞转移数目也不相同,但可以得出有核脱落细胞转移总数较少,一般不超过20个。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接触压力增大、接触时间增长,脱落细胞转移数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分5个特征阶段对中国1949~2018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增加值及占比等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指引下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向产业结构合理发展方向靠拢,形成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的演进历程,与产业结构的一般发展规律逐渐契合。在此基础上,解析了中国当前产业政策下产业发展存在的区域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分配等主要问题,并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底沙纹是一种尺度较小的微地貌形态,对底床演变和沉积物输运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对沙纹的测量方法较少,且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声呐扫描、光学摄影和人工测量等方法,通过室内水槽试验来研究剖面声呐测量沙纹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分析波浪作用下沙纹的演变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剖面声呐观测沙纹具有很好的可行性,能够较好地反演出沙纹的波脊间距和波高等形态特征;沙纹在发育过程中,会依次经历不规则沙纹—弯曲沙纹—交叉沙纹—顺直沙纹四个过程,然后趋于稳定;在5 cm波高和10 cm波高的波浪作用下,沙纹的波脊间距不超过4.5 cm,波高最后稳定在0.5~1.5 cm之间。研究发现剖面声呐观测沙纹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为海底沙纹观测提供一种新型的观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