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2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丰富医学界对中医药抗运动疲劳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治;二、中药对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文章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腰椎间盘功能解剖学及其增龄性(运动寿命旺盛期始)退行性变,易致腰部承重及动作频繁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以及其病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浅见.  相似文献   
3.
脂代谢及其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脂肪是人体内贮存能量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比糖元的贮量大10倍.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休息状态及进行低到中等强度的运动过程中脂肪供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运动持续时间长达3~4h以上时,脂肪供能可以占到总能量代谢的70%~90%之多.人们采用许多手段和方法,以期增加运动时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节省体内糖消耗,提高机体耐力,但是并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一些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时脂肪供能也有其自身的种种限制,脂肪的过度动员会对人体的运动能力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是引起疲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与疲劳消除研究的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消除过程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曾两次列为会议的中心议题。国外各种综述和文献很多,国内研究也很活跃,是我国当前科学训练的研究重点。本文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和文献进行了搜集和归类并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分类、症状、预防、消除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合理营养在延缓和消除运动性疲劳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探讨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入手,阐述了六大营养素在运动中促进疲劳消除的各自作用,并针对不同运动项目提出了如何合理调配营养,以利于加速训练或比赛中体力的恢复、提高训练效果或运动成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运动、氧化应激与红细胞膜流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细胞膜对于红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尤为重要,其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笔者就运动与氧化应激、氧化损伤与红细胞膜流动性以及与红细胞功能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青枯假单胞菌野生型菌株的运动性和趋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它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就会变成一种病理观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血压过高与有氧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运动性血压过高是个体罹患高血压、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的先兆。健康水平在运动性血压升高的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的低-中强度有氧运动后,机体建立了一种适应,通过对血管顺应性的调节,产生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严军 《科技信息》2006,(12):177-177
针对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运动性疲劳形成的原因,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运动后的放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心里暗示、简易的按摩手法及理疗方法、适当的补充营养、放松心情和享受音乐等手段,消除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