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30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解决岩溶地区引水隧洞安全稳定问题,采取"堵、排"结合设计原则,在减少衬砌外水压力同时避免地下水位过度降低从而影响隧洞周边水环境.利用解析法推导衬砌排水量和衬砌背后外水压力之间的关系,并采取数值计算的方式计算,得出以下结论:(1)推导出岩溶地区隧洞衬砌背后水压力函数关系式;(2)推导出排水减压阀出水口流速关系式;(3)推导出排水量与衬砌背后水压力之间关系式;(4)不同渗透系数下,隧道施工和运营期地下水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软岩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支护时间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软岩隧道围岩变形速率快、持续时间长,变形量大,使得二衬最佳支护时间的确定成为传统新奥法在软岩隧道应用的难点。基于充分利用围岩自承能力的新奥法理念,对现场多个Ⅳ级围岩断面初期支护变形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二次衬砌的最佳支护时间段为初期支护后22 d~26 d。采用拟合回归分析,得出油坊坪隧道的合理二衬支护时间为初期支护施作以后第24 d。借助FLAC3D内嵌蠕变模型对二衬支护时间进行验证,分析不同支护时机下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结果表明:在蠕变计算计算第25 d以后混凝土喷层和锚杆已发生破坏或者错位,在初支以后第24 d进行二衬支护,二衬拱顶所分担的荷载为马上进行二衬支护的17.5%,周边为8.2%,下降明显,则监测数据分析所得二衬支护时机是合理的,适当提前施作二衬支护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5.
以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金融中心某浅埋箱型结构隧道工程为例,探讨特殊地形条件下箱型结构隧道施工技术;详细介绍“城市箱型结构隧道单洞八断面分部开挖”、“1+1衬砌”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经实践证明,该工艺是切实可行的,对今后类似工程建设具有经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在松软含水地层中采用手掘式敞胸盾构施工,需辅以气压、人工井点降水及其他地层加固措施,论述了在这种条件下盾构开挖掘进时的几种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7.
宋屹 《科技信息》2011,(22):337-338
本文总结了隧道防水的各种措施,陈述了每种防水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随后提出了不同排水条件和处于不同环境条件工程的防水方案。  相似文献   
8.
以国内某抽水蓄能电站的钢筋混凝土岔管工程为例,从围岩开挖支护、围岩与衬砌相互作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方提出了围岩、混凝土等材料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三维有限元线性和非线性计算,分析研究了地下钢筋混凝土岔管在施工、运行等工况下,围岩、衬砌结构的应力与变形,以及混凝土岔管结构配筋和配筋后应力、裂缝开展等问题.结果表明:在开挖阶段由于地应力释放在主、岔洞交叉处会产生拉应力,塑性区开展较深;正常运行工况在内水压力作用下岔管结构大部分区域存在拉应力,裂缝较大;检修工况在外水压力作用下仅在主、岔管交叉处存在拉应力区,裂缝较小;结构配筋时,轴向配筋应该由外水作用的工况来控制,环向配筋由内水作用为主的工况来控制.  相似文献   
9.
曲明庆 《科技信息》2011,(5):I0279-I0279,I0327
本文主要论述渠道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在大型灌区中的广泛应用。并通过相关的施工技术,逐步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钻孔摄影方法的岩体中结构面连通研究郭强1,2,葛修润1,3,车爱兰1(1.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3.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