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3篇
系统科学   70篇
丛书文集   267篇
教育与普及   109篇
理论与方法论   57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24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定冀东地区主栽春玉米的灌浆特性,以春玉米品种京农科728,郑单958,MC812为试材,研究了3个密度条件下(60 000,75 000,90 000株/hm~2)春玉米脱水速率与籽粒灌浆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随着灌浆时间的延长,各品种的籽粒脱水速率呈"快-慢-快"的变化趋势;籽粒灌浆期间百粒质量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变化趋势;籽粒灌浆速率均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在6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京农科728和MC812达到最大灌浆速率;在75 000株/hm~2密度条件下,郑单958达到最大灌浆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各品种的灌浆持续期延长,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有后移的趋势。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X_2)对百粒质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显示,渐增期脱水速率(D_1)和灌浆速率(R_1)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冀东地区春玉米品种的选择上,应注重选择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高,尤其是渐增期灌浆速率高的玉米品种,有利于干物质的迅速积累。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铅在土壤-玉米-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以某电解铅厂周边农田土壤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采集距排烟口50 m、110 m、300 m、500 m、700 m、900 m和3 000 m处的土壤和玉米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别测定土壤、玉米和大气样品的铅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电解铅厂周边的玉米均受到铅的污染,玉米根中的铅主要来自土壤,籽粒中的铅很有可能大部分来自大气,少部分来自土壤,茎中的铅很可能来自土壤而不是叶面传输;籽粒中的铅与叶片中的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相关方程为y=-0.0002x~2+0.0461x-0.4643,R=0.966 7。  相似文献   
3.
玉米秸秆为碳源、ZnCl_2为刻蚀剂,通过调控玉米秸秆与ZnCl_2的相对用量得到一系列多孔碳材料(YAC-x).利用XRD、Raman、XPS、TEM、N2adsorption-desorption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利用三电极超级电容器体系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与未经刻蚀的玉米秸杆碳(YC)相比,所制多孔碳材料具有更丰富的孔结构及更为优异的超级电容性能,其中YAC-4最为突出,当电流密度为1A/g时,比电容为236.8F/g,这是源于其大的孔容(Vp=1.11cm~3/g)和高比表面积(SBET=2060m~2/g).  相似文献   
4.
鲁杰  张品  王炯  刘圣勇  张舒晴  青春耀 《河南科学》2019,37(12):1955-1962
为了解决秸秆打捆燃料不易烧透且现行的燃烧设备与秸秆打捆燃料不匹配的问题,针对秸秆打捆燃料的燃烧特性,通过改进炉膛结构研制出适合秸秆打捆燃料的往复炉排蒸汽锅炉,该锅炉为单锅筒纵置式,配以往复炉排和两级除尘装置.实验得出,锅炉燃烧效率达97.5%,锅炉热效率达80.49%,烟气中CO、NO_X、SO_2及烟尘含量分别为125、42、26 mg/m~3,林格曼黑度小于1.锅炉热效率较高,污染物排放浓度低,达到国家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及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和钢渣单独或者联合处理对玉米甜丰6号生长和Cd/Pb积累的影响.实验土壤设3个重金属水平:1 mg/kg Cd和75 mg/kg Pb、2 mg/kg Cd和150 mg/kg Pb、4 mg/kg Cd和300 mg/kg Pb.实验处理包括:未接种变形球囊霉/未添加钢渣(CK)、接种变形球囊霉(Gv)、添加钢渣(SS)、变形球囊霉和钢渣联合应用(Gv+SS).研究结果表明:Gv对土壤pH和土壤DTPA-Cd/Pb的质量分数没有影响,但SS和Gv+SS均显著增加了土壤pH和易提取球囊霉素、总提取球囊霉素的质量分数,并降低土壤DTPA-Cd/Pb的质量分数. Gv和SS的单独和联合使用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P的质量分数,并且联合使用的促生效果最佳. Gv显著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分Cd/Pb的质量分数,但SS和Gv+SS显著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和根部Cd/Pb的质量分数,并且Gv+SS降低玉米Cd/Pb积累的作用更好.综上所述,Gv+SS复合处理提高了土壤pH和土壤总提取球囊霉素的质量分数,降低土壤DTPA-Cd/Pb的质量分数,从而促进了玉米的生长,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和根部Cd/Pb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土壤-玉米重金属富集迁移特征及秸秆还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受污染的土壤区域,对未被污染区域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研究未被污染区域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选取青州市南张楼村为研究区域,研究区是典型的平原村落,区域内无地表水系,以种植玉米、小麦、胡萝卜等农产品为主,远离城区与工业园区,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场所.通过采集南张楼村根系土-玉米系统(根、下茎、中茎、上茎、叶、籽实)配套样品32套,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测定配套样品各部分中的重金属元素As、Cd、Cr、Hg、Pb、Zn、Cu、Ni的含量,结合统计学方法与生物系数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玉米中的富集与迁移特征.分析研究发现,重金属在玉米植株各部位中的含量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根、茎、叶、籽实;Cu、Zn、Cd在玉米茎中的富集表现出了明显的顶端聚集,而Pb、Cr、Ni、As的富集则表现出了明显的底端聚集;玉米植株根中Pb、Cr、Ni、As聚集明显,茎中Cu、Cd聚集明显,叶中Hg的聚集明显,籽实中Zn聚集明显,说明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玉米成长过程中的迁移存在差异;由于重金属元素在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富集程度不同,因此在秸秆还田过程中可以考虑部分还田方案.  相似文献   
7.
以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研究其对废水中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 表明: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吸附苯酚的平衡时间为180 min,随着溶液pH的升高吸附量降低,吸附剂最佳投加量为10 g/L;在最佳吸附条件下,苯酚的吸附去除率达到98.85%,吸附量高达44.25 mg/g;温度对苯酚吸附的影响不明显;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苯酚的吸附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吸附苯酚的过程是吸热、自发过程,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式,设置空白对照组(无添加,CK)、土壤+小麦秸秆组(SW)、土壤+小麦秸秆+纳米银组(AgSW),探究纳米银对秸秆还田农田土壤的呼吸作用,碳循环相关酶包括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添加小麦秸秆的SW组提升了土壤呼吸速率,使CO2累计释放量增加了9.9%;与SW组相比,添加纳米银的AgSW组抑制了土壤呼吸作用,CO2累计释放量减少36.8%,同时3种酶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可分别最高降低25.1%、27.1%和14.3%;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特征(CLPP)分析结果发现,纳米银显著降低了微孔板平均孔颜色变化率(与SW组相比下降了73.8%)和微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研究认为纳米银通过抑制土壤酶与微生物活性改变了土壤有机质分解的生态学过程,使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新疆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又是畜牧业的主要饲料,结合滴灌技术的发展,滴灌玉米在新疆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通过对滴灌玉米的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玉米种植的管理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对新疆滴灌玉米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玉米黄色素微胶囊的制备和稳定性.采用研磨法制备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并研究微胶囊前后的玉米黄色素在不同温度、p H值、光照和微波条件下的色素损失率.结果表明,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化后在温度、p H值、光照和微波加热条件下的损失率最高分别减小了5.6%,12.0%,15.42%和10.92%,微胶囊化可以明显提高玉米黄色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