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03篇
  免费   1506篇
  国内免费   2255篇
系统科学   3108篇
丛书文集   1816篇
教育与普及   79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00篇
现状及发展   211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43433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959篇
  2022年   1027篇
  2021年   968篇
  2020年   1021篇
  2019年   880篇
  2018年   498篇
  2017年   703篇
  2016年   805篇
  2015年   1209篇
  2014年   2448篇
  2013年   2409篇
  2012年   3021篇
  2011年   3304篇
  2010年   3203篇
  2009年   3563篇
  2008年   3781篇
  2007年   3615篇
  2006年   2728篇
  2005年   2161篇
  2004年   1854篇
  2003年   1689篇
  2002年   1485篇
  2001年   1373篇
  2000年   960篇
  1999年   736篇
  1998年   582篇
  1997年   504篇
  1996年   407篇
  1995年   343篇
  1994年   293篇
  1993年   230篇
  1992年   190篇
  1991年   181篇
  1990年   211篇
  1989年   155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有通信干扰方法, 通常基于通信侦察中获取的目标信号特征进行干扰决策, 选取合适的干扰波形实施干扰, 难以应对目标信号特征未知或参数动态变化的情况。为此, 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的通信干扰波形生成技术, 运用GAN直接提取目标信号的潜在特征, 并生成与目标信号特征相似的干扰波形。在介绍GAN原理的基础上, 首先设计网络模型, 并对学习率进行优化, 使GAN更适用于时间序列通信干扰波形的生成。然后通过对不同类型和参数的通信信号进行干扰波形生成实验, 验证了该技术的泛化性。最后进行干扰效果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GAN生成的干扰波形干扰效果能够逼近最佳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2.
深度神经网络中的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AE)通过收发端两个神经网络模块进行全局优化,利用端到端的训练方式以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然而,现有对AE的研究未针对信道进行特殊设计,尤其对于时变的水声信道的多径效应,难以进行灵活调整,降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本文提出一种提高水声通信系统信道环境适应性的Attention-Autoencoder网络模型,基于Attention网络可以高效地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针对水声信道的Attention机制,该机制能够增加网络提取水声信道特征的能力,使系统的适应性大大提高.仿真验证和湖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Attention-Autoencoder网络模型的通信系统与基于文献中AE模型和没有引入神经网络的水声通信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信道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舆论演化过程中的复杂动力学问题,提出了超网络视觉下的舆论演化动态模型,该模型包括节点的添加、重新连接链路、超边的添加以及节点的老化4个过程,其中节点代表关键词,超边代表关键词所构成的话题。其次,利用非均匀网络的演化机制,分别对该动态演化模型的超度、节点自身关注度与节点间影响力两个因素的超度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节点超度完全符合幂律分布。最后,通过Matlab仿真模拟,分析了不同参数对节点超度分布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了结果是遵循幂律分布的。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缺损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特征。在临床应用中主要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RNFL厚度。然而在我国的多数中小型医院和体检中心,只有眼底照相机而不具备OCT设备。因此利用眼底照和OCT的多模态数据,设计了一种基于眼底照来预测RNFL厚度的深度残差回归神经网络。该网络通过眼底照中的局部区域信息预测此区域的RNFL厚度,并对视盘外围一周范围内的RNFL厚度给出全面的刻画。在一个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算法预测的RNFL厚度值与OCT测量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于正常眼平均绝对误差EMA=14.884,Pearson相关系数r=0.885,决定系数R2=0.781;对于青光眼EMA=15.108,r=0.872,R2=0.754)。评估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基于眼底照预测RNFL厚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农田残膜的精准捡拾,提高残膜回收机的回收率.将改进Faster R-CNN卷积神经网络运用到农田残膜的识别检测中,提出了一种农田残膜的识别方法.以11MS-1850残膜回收机工作后遗留在农田表面的残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晴天、阴天不同时间段采集图像共计1648幅.通过更改图像亮度、旋转等方式扩充数据集,最终得到4950幅残膜样本图像,按照7:2:1划分为训练集(3465幅)、验证集(990幅)、测试集(495幅);采用双阈值算法替代传统的单阈值算法,降低了阈值对模型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试验,选取具有残差网络结构的ResNet50作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准确率可达88.84%,召回率为87.70%,总体精度为88.27%;为了使检测模型对小目标更加灵敏,根据数据集中残膜尺寸大小,在原有锚点基础上增加322和642的尺度参数,准确率、召回率、总体精度分别提升了1.29%、0.67%、0.97%,单幅检测时间为284.13 ms,基本满足了识别残膜的要求.可为残膜回收机加装补收装置提供参考,为研制人工智能残膜回收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时代下,创新扩散的模式和机制正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发生重大变化。鉴于此,本文对数字经济中的创新归纳出信息数字化、组织网络化、用户参与化等特征,基于察觉-动机-能力分析模型对创新的扩散机制进行过程建模,并基于多智能体仿真分析创新扩散。仿真结果表明,随着信息数字化的发展,创新扩散的网络分布不均匀性增加,引起信息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扩散的快速迭代;组织网络化带来产业组织在多个层面的集聚,拉近了企业之间的创新距离;用户参与化使得消费者成为创新的贡献者,增加了创新参与者的数量,企业也因此能够更为精确地捕捉用户需求。数字创新中的三种效应共同作用,改善了技术扩散的速率和规模。  相似文献   
7.
针对深海光线分布不均匀导致鱼类识别检测困难的问题,提出了符合视觉认知的多维度深海鱼类识别算法.该方法从时间维度优化传统的高斯混合模型(GMM)初步确定变化区域,从空间维度构建目标特征,完整提取运动目标,从时空关联维度建立深度学习的鱼类识别框架,试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可在多种复杂条件下准确提取运动目标,面积交迭度(AOM)达到80%以上,优于当前主流算法.  相似文献   
8.
光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在不同用户和应用程序之间的光纤网络物理基础设施共享。然而,光纤传输链路的非线性损伤对于系统的频谱效率、网络利用率等性能有一定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一种集成式虚拟网络映射机制,描述了该机制的实现原理。接着,在考虑了光纤传输非线性损伤的情况下,设计了一种基于OFDM比特负载的虚拟光网络嵌入算法(BL-VONE),并将其与基于单一调制机制的虚拟光网络嵌入算法(UM-VONE)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相较于基于单一调制机制的算法,可以提高约9%的频谱利用率和约9%的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低信噪比时莱斯信道下特征提取准确性难以保证、识别准确率偏低等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Choi-Williams分布(Choi-Williams distribution, CWD)和深度残差收缩网络(deep residual shrinkage network, DRSN)的通信辐射源信号调制方式识别方法。利用CWD将时域复信号转换为二维时频矩阵, 对深度残差网络添加软阈值化得到DRSN, 将时频矩阵样本用于对DRSN的训练, 最终构建不同信噪比下的调制方式识别网络。仿真实验表明, 基于RadioML2016.10a数据集, 利用部分先验信息的情况下, 该分类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和噪声鲁棒性。在0 dB时, 对11类信号的总体识别准确率达到了89.95%;在2 dB以上时, 总体识别准确率均超过91%, 优于其他深度学习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9~2018年中国风险投资事件,构建了5年移动时间窗的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从复杂网络角度研究中国风险投资网络结构、特性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在网络关系属性方面,中国风险投资网络规模在不断增大,机构之间网络能力差异性大,不利于网络的均衡发展;在网络结构层次方面,中国风险投资网络存在局部紧密性,并且,随着规模增大,网络中的最大连通成分占比也相应地增大,且机构多分布在凝聚性低的低 值核区域中,高凝聚区域少,不利于高紧密风险投资网络的构建;在网络特性方面,从两步内可达性看,机构之间进行直接联合投资活动占比小,机构之间多通过具有中介作用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进行联合投资活动;从全局效率看,中国风险投资网络中机构之间传递信息的能力并没有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而减小,相反地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在面对随机冲击时,网络规模越大,鲁棒性和有效性越强;在面对蓄意冲击时,鲁棒性在减弱,同时存在网络功能失效的危机。本文是对现有文献的补充,同时也给优化中国风险投资网络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