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博览》2009,(21):9-9
它起源于雷雨天用来消磨时间的一个游戏。1816年6月,一个年轻的文学小组同意来一次写鬼故事的比赛。那个时候玛丽·沃尔斯顿克拉芙特只有18岁,开始她脑子里并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但后来她作了一个噩梦——有—个僵尸,眼里发着黄色的微光。这使她很高兴,就这样《弗兰肯斯坦》诞生了。  相似文献   
2.
从《哈利·波特》小说中所描绘的"死亡"切入,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小说"不仅描绘出令人惊叹的魔法世界,也形象地诠释了深刻而富有诗意的死亡科学。"  相似文献   
3.
未来医学的发展将使人类活得更健康更长寿。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或许能够看到自己的曾曾孙子长大。①打造"永生不死"之身科学家称,人类在未来20年将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不久前,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对外披露,他将实施一个名为"俄罗斯2045"的惊人计划。该计划也被称作"阿凡达计划",其目的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延长人的生命,直至实现"不死之身"。据说该计划目前已获俄罗斯科学教育部大力支持,已有5000多名科研人员和志愿者报名参加。  相似文献   
4.
我们总是在2月里谈一些近似科幻却又不那么科幻的影片。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英国作家布洛克的科幻《长生的悲剧》,发现人们总是在探讨永生者的不幸与悲哀,但在那时我并不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开始对这一道理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5.
, 《科学大观园》2013,(15):6-7
纽约这座不夜城能够变成一座"不死城"吗?俄罗斯亿万富翁和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认为可以。不久前,伊茨科夫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还有一些机器人——召集到纽约,讨论如何让人类的大脑在脱离身体后仍然能够存活。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人类便可通过将大脑植入机器人的方式实现永生。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她一生创作了近两千多首诗,其中五百多首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与永生。“死亡与永生”成了狄更生几乎一生遥望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痛苦的终结     
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死亡,而是逐渐衰老并最终失去活动能力. 在希腊神话中,黎明之神伊雅丝和英俊的特洛伊王子蒂索诺斯相爱.伊雅丝请求主神宙斯赋予她的爱人以永生的能力.狡猾的宙斯答应了她的请求,但他既让蒂索诺斯永远活着,又没有赐予他永远年轻.蒂索诺斯变得越来越老,逐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伊雅丝只得一边照顾他一边忍受他的喋喋不休.  相似文献   
8.
我之克隆:非我,是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反对还是赞成克隆人的学者都认为:我之克隆非我.但其论证难以服人.因为"我之为我之物",并非他们所说的经历、性格、个性之类,而是记忆.于是,我之克隆,不具有我的记忆就不是我,具有了我的记忆就是我.进而,如果记忆是可以移植的,那么只要在我死后将我的记忆移植于我的克隆体的大脑中,我就得以转世复活.  相似文献   
9.
刘其刚 《科技信息》2007,(22):225-225,278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艾米莉·狄金森以死亡与永生为主题的两首诗,旨在揭示诗人狄金森就如其他很多的思想者一样对死亡与永生的本质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事实上,艾米莉·狄金森终其一生对死亡的本质与死后永生的可能一直持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超人类学家计划消灭人类死亡.如果他们真的做到了,人类社会将是什么样子? 在一次国际超人类学大会上,科学家指出,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及超微技术等手段加速人类进化,使人和智能设备完美融合,最终达到永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