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8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177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359篇
教育与普及   226篇
理论与方法论   88篇
现状及发展   42篇
综合类   68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418篇
  2007年   414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352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444篇
  2002年   457篇
  2001年   421篇
  2000年   331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233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已完钻超深裸眼水平井侧钻技术是经济、高效开发油藏剩余油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的磨铣钢套管开窗侧钻技术存在下入摩阻大、磨铣耗时长导致开窗失败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基于多材质复合管柱的超深水平井裸眼井壁支撑工艺,结合中国西北油田已完钻超深裸眼水平井井况,首先,提出了基于“铝合金+碳钢”的多材质复合管柱组合及设计方法;其次,开展了基于管柱实物屈曲实验数据的管柱临界屈曲载荷计算模型适用性评价,并优选出了适合于“铝合金+碳钢”多材质复合管柱的屈曲临界载荷计算模型;最后,研究了综合考虑管柱扭矩、摩阻、刚性、井眼条件、管柱强度及材质的多材质复合管柱下入性分析方法,并利用下入性分析软件对西北油田顺北X1井、X2井、X3井、X4井复合管柱进行了下入可行性评价。该方法在X1井和X2井得到成功应用,进一步论证了该工艺现场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超深水平井裸眼井壁支撑的复合管柱设计和下入可行性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克拉玛依油区为实例,提出了油气本源共同体新概念。指出深埋于新疆克拉玛依加依尔山下八大地质现象(巨大推覆体的加依尔山及其犁式断裂系统、玛湖新凹陷、山下古凹陷、中下地壳巨厚的低速高导层及其两侧的壳幔断裂、新疆隆起最高的莫霍面、深部上地幔软流圈形成隆起幅度达65 km的地幔柱),实际上就是生油—运移—散失—聚集—成藏—成带的隐工程。剖析这些深部构造后发现,裸露于加依尔山边百公里长多种类型丰富而罕见的油气苗和隐伏于地下沿克乌断裂带、玛湖断裂带聚集的油气富集带之油源,并非仅仅来自玛湖新凹陷,而更主要是来自深部三大烃灶(古凹陷内沉积物转化成烃、壳内低速高导层内由一氧化碳和氢合成幔源油气、地幔柱内由深部地幔流体聚合成烃碱流体),靠深、浅二套断裂系统上下沟通,形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即油气本源共同体。在我国华北、渤海湾、四川等油区都发育油气本源共同体,虽形态各异,但大同小异,提出应改变过去从上往下找油,顾上不顾下的传统做法,改为从下往上找油,上下兼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星国 《科学通报》2022,(Z1):425-436
随着全球碳达峰和碳减排的推进,氢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发利用氢能已成为中国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以往主要是大专院校、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科研人员从事氢能相关的研究,大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等的基金支持.目前许多企业也参与进来,既有国企也有民企,这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氢能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成熟,同时还要满足成本、市场和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氢能产业包含制氢、氢分离、储运、应用等多个环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这些环节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领域发展快,有的领域仍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本文对氢能产业链上这些环节的状况、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4.
选用超支化聚酰胺胺PAMAM分子结构中的氨基为还原剂,采用80℃水浴加热,将0.1mol/L的AgNO_3的水溶液逐滴加入到0.2g/L~2.0g/L的PAMAM溶液水溶液中,并且边滴加边搅拌。将溶液中的Ag~+都转变成Ag~0,得到球形纳米银。通过TEM和UV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pH值、N:Ag~+的摩尔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银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酰胺胺PAMAM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纳米银,颗粒呈球形且分散良好。当反应体系的pH太低时,氨基易发生质子化,无法将Ag~+还原成纳米银单质。随着N:Ag~+摩尔比的增大,纳米银粒径变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凝胶制备技术研制一款新型的免洗消毒酒精凝胶,消毒剂选用95%的医用酒精,保湿剂选用天然甘油和透明质酸钠,抗氧化剂选用维生素E,增稠剂选用Carbopol Ultrez 20.给出了免洗消毒酒精凝胶的配方和制备工艺.试用结果表明,该消毒凝胶保湿效果良好,驻留性好,产品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孙志诚  郭迅  陈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4):14157-14165
摘 要:弯曲破坏、剪切破坏是钢筋混凝土柱的一种典型震害形式,为研究不同强度钢筋的RC框架柱抗震性能,进行了两组剪跨比为3,共12根柱的1/4缩尺平面框架拟静力试验。对其破坏形态,延性以及应变,抗剪、抗弯承载能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钢筋强度对柱的破坏模式有影响,配置高强度钢筋的框架柱以剪切破坏为主,延性较差,滞回曲线“捏拢现象”明显,呈纺锤形,属于脆性破坏;配置低强度钢筋的框架柱以弯曲破坏为主,表现出较好的延性特征和耗能性能,破坏前有明显的变形,且柱应变为另一试验的1/2。另外根据两组试验相关参数进行不同钢筋屈服强度、不同混凝土等级的抗弯及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计算;引入钢筋与混凝土的匹配度系数α作为衡量柱破坏模式的参数:α<0.46~0.48时,柱会发生弯曲破坏;α>0.46~0.48时,柱发生剪切破坏。因此在RC框架柱的抗震设计中,所配置钢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的匹配度问题宜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空间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环板节点的受剪性能,基于ABAQUS建立圆形和方形空间环板节点在3种不同梁端加载方式下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节点域的剪力-梁端位移曲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4个影响节点域抗剪的参数进行分析,以此来明晰空间钢管混凝土节点的受剪机理.结果表明:平面内-平面外梁端依次加载为节点域受剪的最不利加载方式,钢梁强度、柱混凝土强度、柱钢管强度对节点域抗剪起着有利作用,轴压比在一定范围内对抗剪有利,超过这个范围反而不利.  相似文献   
8.
研究菊苣酸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菊苣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法优化制备工艺参数。结果显示最佳制备工艺为: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4.20:1,磷脂与药物的质量比为11.44:1,超声时间为6.54 min,采用最优工艺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为75.18%。采用Box 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优选出了最佳制备工艺,所得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李明  田明伟 《山东科学》2020,33(3):28-34
针对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对医用口罩需求的现状,系统综述了医用口罩的技术标准、制备工艺、防护效果及发展概况,分析和比较了各类医用口罩在防护性能上的优势,并对其适用范围给出了合理建议。通过对比各类医用口罩技术标准,发现经过驻极处理的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过滤效率最高,不低于95%,适用于传染科或病毒科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佩戴防护,但存在透气性差、无抗菌性等方面的不足。经分析,高抗菌性、高抗病毒性、佩戴舒适性的新型医用口罩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隐伏陷落柱是煤矿隐蔽致灾的主要地质因素,然而,常规三维反射地震中,单一顺层属性或层间属性难以可靠识别隐伏陷落柱,同时对其垂向展布及伴生断裂等三维空间特征刻画不清。为此,在基于OVT全方位处理数据体的基础上,计算相干、混沌等层间属性(奥灰顶界与目标煤层之间)与顺层两类属性,形成平面属性,采用波形聚类法对两类平面属性中的异常进行叠加处理,显著提高了隐伏陷落柱的平面位置解释精度;其次,引入断层概率体属性处理技术,优选构造导向滤波处理以及数据体融合技术,精细刻画了隐伏陷落柱垂向边界形态、陷落高度及伴生断裂特征。实例研究表明,采用波形聚类平面属性和断层概率体属性综合解释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隐伏陷落柱解释精度和效率,为隐伏陷落柱的识别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