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温是评估湖泊生态系统状态、功能和过程的重要参数,在多时间尺度上影响着湖泊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过程.基于太湖中尺度通量网避风港站点2012—2016年的水温梯度、小气候和辐射四分量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太湖水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选取夏季高温和冬季冷空气过境个例分析太湖水温对天气条件变化的响应,并量化了太湖水温与气象因子在多时间尺度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太湖水温呈单峰型日变化,水温达到峰值的时间随深度增加而推迟.太湖热分层发生在日尺度上,以午后16:00最强,春夏两季热分层更明显.太湖水温呈现夏高、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水温层结明显(~4℃).2012—2016年太湖水温呈上升趋势,以150 cm水温变暖最显著(1.15℃),20 cm水温变暖最微弱(0.82℃).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朗、高温天气有利于太湖水体热分层,而冷空气过境带来的降温和大风天气会破坏水体热分层.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太湖水温与气温和向上长波辐射的正相关关系最显著,相关系数大于0.91.可见,太湖水温的时间变化特征不仅是对大气强迫的响应,还通过向上长波辐射进行反馈.  相似文献   
2.
 超级计算机在当今科技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向着E级计算时代迈进之时,精确衡量超算的性能是一个事关超算架构和应用的关键问题。评价一台超算采用不同的基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本文介绍超算中主要的3种排名及其对应的评测基准,并分析了超算本身的发展及应用远景。  相似文献   
3.
不同湖泊水华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各地湖泊水华的暴发越来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重大危害.本文调研了国内外典型湖泊水华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湖泊所属地理位置、气候带、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主要水华发生藻种和主控环境因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的湖泊水华特征和发生机制.最后以我国太湖为例,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太湖水华和水环境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归纳了太湖水华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Chl-a、TN、TP、COD、温度、风速六个指标,其中Chl-a、COD能指示说明水华的程度,TN、TP是营养盐状况的代表,温度和风速是水华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并定量分析了水华程度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水华的预警、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风浪条件下太湖藻源性“湖泛”的消退及其水体恢复进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湖泛"发生后的稳定持续时间是决定其致灾程度的主要指标,风浪的复氧是破坏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室内装置模拟、视觉比较和氧化还原条件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风浪作用下藻源性"湖泛"的稳定性及水体中主要特征参数恢复过程.结果显示:静风对照下,"湖泛"水体黑色在实验过程中始终未消失,水体DO含量保持在约1.5mg/L以下;小风(~2m/s)和中风(~4m/s)下,"湖泛"大约可持续2d左右,"湖泛"消失时的DO含量约6mg/L;大风(~8m/s)下,仅需要14h就可使"湖泛"黑臭完全消失.并且发现,在"湖泛"消失后,保持原来的风速下至144h,没有再出现黑臭的回复;水体溶解性营养物(NH4+和PO43)含量的降低随风浪大小有明显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为藻源性"湖泛"的应急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太湖梅梁湾水污染及蓝藻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太湖梅梁湾污染及蓝藻扩散、运移变化计算模型,模型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a)基于GIS构建的计算网络;(b)基于水动力学基础的水质扩散运移模型;(c)水质进程模型,包括衰减模型和溶解氧模型;(d)蓝藻浓度计算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模型模拟梅梁湾总磷、总氮、溶解氧和蓝藻质量浓度4项污染指标的扩散、运移变化,精度较高,其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70,0.74,0.88和0.86.  相似文献   
6.
太湖石的丑主要指"瘦、漏、透、皱"的形式丑,作为赏石主体的文人士大夫在中国特有的诗性思维的感召下,对美丑往往有一种兼容的气度,乐于从丑的外形中挖掘美的本质,并赋予其特有的象征意味。深入挖掘丑石背后的象征意味,这意味的形成一方面是借石头本身清、顽、古、怪的特性来象征古人的清高与傲骨,抒发古人的时空观念与命运思考;另一方面也由赏石主体自身种种心理经验促成。物我观照、主客相融共同造就了中国以丑为美、外丑内美的丑石文化。  相似文献   
7.
太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草型湖泊,是太湖的浅水湖湾和主要出水通道,也是上海市、浙江省杭嘉湖城镇供水取水口的主要来水水源和江苏省吴江市的供水水源地,具有防洪、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东太湖水面不断缩小,湖泊形态和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湖泊衰亡进程加快,其行洪、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湖泊良好的服务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回顾东太湖的演变历程,初步探讨了东太湖水面萎缩的现状及对湖泊功能的影响,并针对目前规划采取的治理措施提出了几点看法,供湖泊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8.
太湖水体浊度是浮游植物接受光照强度的重要影响因子,而浊度主要受到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综合风生流及波浪两方面的因素,采用三维风生流泥沙输运模型对太湖泥沙输运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将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太湖风生环流及太湖含沙量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三维风生流泥沙模型基本反映了太湖风生环流及泥沙输运的特点,能为太湖水生态系统模拟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分析了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发展历程,针对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的社会效应与提升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倡导了低碳出行的绿色生活理念、推动了区域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我国自行车运动水平的提高、提升了环太湖沿途城市的形象以及提供了商业营销的平台等社会效应。提出了依托地方政府成立专业办赛机构,着力打造品牌赛事,提升赛事影响力;建立“赛企”联姻有效机制,推进环太湖自行车赛事的市场开发;理顺供求关系,形塑自行车赛事稀缺资源,构建区域特色公共体育服务等新时代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三大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采用抗生素与倍比稀释相结合的分离方法,对太湖梅梁湾水域水华的优势藻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全细胞聚合酶链反应(PCR)、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进行藻属与产毒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自太湖梅梁湾水域成功分离获得2株藻株TH1和TH2,2株藻株藻蓝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微囊藻16S rDNA保守序列(Micr 16s rDNA)扩增均为阳性,TH1的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B(mcyB)扩增为阳性,而TH2的mcyB扩增为阴性.培养15 d的THI藻株每108个藻细胞产生的总微囊藻毒素-LR(TMC-LR)为0.594 μg,胞外微囊藻毒素-LR(EMC-LR)为0.085μg,分别为铜绿微囊藻产毒株的61.93%和86.09%;TH2藻株未检出MC-LR.TH1藻株mcy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铜绿微囊藻产毒株的5.9%.结果表明:分离自太湖梅梁湾的2株藻细胞均为蓝藻门中的微囊藻属,其中1株产毒微囊藻具有较强的产毒能力,太湖梅梁湾水域有产毒微囊藻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