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14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138篇
系统科学   150篇
丛书文集   296篇
教育与普及   479篇
理论与方法论   53篇
现状及发展   27篇
综合类   631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470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621篇
  2011年   712篇
  2010年   629篇
  2009年   589篇
  2008年   526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离心机物理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探究了软土地区顶管电缆隧道施工对邻近浅基础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扰动影响,并提出修正Peck公式评估顶管施工对邻近浅基础建筑物的扰动影响.首先,通过离心机物理模型试验,定性分析了顶管电缆隧道施工过程中地层损失率变化对邻近浅基础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影响;其次,将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与离心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有限元计算的有效性;最后,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提出用于评估顶管施工对邻近浅基础建筑物扰动影响的修正Peck公式,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顶管电缆隧道施工对邻近浅基础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扰动影响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大而增大,地下管线刚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减小邻近顶管隧道施工的影响;有限元数值方法可以较好地评估不同地层损失率下顶管隧道的施工工况;修正Peck公式能较好地反映在软黏土区域内顶管电缆隧道开挖对周围地层产生的扰动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软黏土地区顶管电缆隧道的施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技》2021,(2):77-81
隧道施工污水能够通过径流和渗流污染当地土壤和植被,进而污染地表水体。为了考察东天山隧道公路施工污水的污染程度,本研究对隧道污水处理工艺中几个关键段进行了水质指标的现场测定。结果发现,隧道出水口pH为8.80,排放的水流浊度低于29.48 NTU;化学需氧量为7.52 mg/L,氨氮含量为0.33 mg/L;总氮为0.55 mg/L,总磷为0.01 mg/L。各项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基本项目标准限值,不会对当地地表水造成污染,公路施工没有对东天山隧道水质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瑞义  黄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1):4627-4633
鉴于山岭隧道的隐蔽性、模糊性等不确定性特征,针对山岭隧道的施工风险管理展开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与模糊综合评判法中的隶属度评价矩阵结合,建立复杂山岭隧道的风险评估模型.依托怀邵衡铁路苍稼岭隧道工程,应用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综合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苍稼岭隧道的风险等级为较高风险,与工程实际情况相吻合,验证了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山岭隧道常见施工风险(塌方、涌水、瓦斯)灾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研究高铁隧道下穿断层破碎带围岩的变形规律,结合山西长治皇后岭隧道断层带施工区段,采用FLAC3 D软件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隧道下穿断层带时,拱顶沉降和拱肩、拱腰收敛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大后减小.沉降和收敛的最大值发生处在断层偏向的一侧.采用FLAC 3 D模拟断层隧道,隧道的沉降收敛突变范围比断层带与隧道接触范围大.在支护措施下各监测断面的沉降和收敛值均远小于预留量.现场监测对比模拟结果,说明模拟结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地铁环境空气的污染和热舒适状况及乘客对热环境的感知,选取了6条人员相对密集的北京地铁线路,并对其污染状况和热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测量了地铁高峰时段列车车厢和站台空气中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PM1.0,PM2.5及PM10)和CO2质量分数以及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速,运用单因子分析法和预测平均投票指数-不满意率(predicted mean vote-predicted percentage dissatisfied,PMV-PPD)热舒适评价法对客观和主观结果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车厢内PM2.5在PM10中占比范围为63% ~83%,相比于燃烧源场所和住宅环境占比较小,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在地铁高峰时段,地铁1号线、5号线车厢内PM2.5平均质量浓度超标,地铁10号线车厢内PM10平均质量浓度超标;②高峰时段各地铁线路车厢和站台的CO2质量分数高于低峰时段;高峰期4号线、5号线、6号线CO2质量分数平均值超出标准值(0.15%),影响因素主要为人员密集度;③车厢内空气平均温度范围为25.7~28.52℃,平均湿度范围为相对湿度41.32% ~58.13%,车厢热环境PMV在-0.71~0.53,PPD在5% ~16%,说明热感觉和不满意率较小程度偏离热舒适范围-0.5≤PMV≤0.5及PPD<10%,其中高峰时段4号线和6号线不满足热舒适要求,低峰时段1、2和10号线不满足热舒适要求,影响因素主要为人员密集度和空调调节温度;④主观问卷得到的热感觉投票占比与客观分析结果一致,主客观相关联,PMV-PPD指标适用于对地铁空调列车热舒适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地铁环境空气质量和热舒适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地铁火灾监测信息管理模式存在的存储方式相对分散、可视化水平低等问题,融合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探讨了地铁火灾监测信息的集成与管理方法.以数据库作为存储后台,为结构混杂的监测数据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安全存储坏境;同时借助Revit二次开发技术将数据库管理功能嵌入Revit平台界面,将BIM模型与监测数据关联,实现从Revit平台开展监测信息的存储、查看、分析等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监测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管理水平.以广西南宁创业路地铁车站的火灾监测信息管理试验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应用性.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提高火灾监测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商用模拟软件FLUENT,分别使用非稳态初始条件和均温初始条件,对寒区隧道围岩内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特性进行了模拟仿真,表明隧道围岩的初始温度场分布对准确模拟寒流导致的围岩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分析了不同保温层材料对隧道围岩结构温度分布的影响,由于三种保温材料的热导率均比较小,5 cm厚保温层后的围岩温度相差不大,但是5 cm厚保温层不足以保证所依托隧道结构不发生冻害;需要根据寒区隧道的气象条件铺设主动加热带,从而有效防止冻害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聚能水压爆破技术是一项在隧道掘进中的新型工程技术.通过介绍聚能水压爆破的技术原理与爆破工艺,结合在重庆沿江高速公路佛儿岩隧道开挖掘进中的实际应用与爆破波形分析,突显了聚能水压爆破技术具有减少超挖、降低成本、减轻污染等优点.该技术在聚能爆破的基础上加入了水压爆破,集多种技术优势于一体,有助于实现隧道"安全施工"与"绿色施工",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球物理勘测中一直面临抗干扰和精准探测难题.以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号线寺右新马路段地下人防构筑物探测为例,介绍了二维微动剖面(2D microtremor profile,2DMTP)探测技术的方法理论及其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与钻探成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2DMTP在城市轨道交通勘测、设计不同阶段的使用建议.结果 表明:微动剖面探测方法非常适用于城市复杂强干扰的工作环境,能为轨道交通勘察设计、施工安全提供重要的依据,对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精度,降低勘探成本与施工风险,缩短建设工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施工环境复杂的暗挖隧道工程,科学合理掌握施工地层演化过程是安全施工的前提.以北京地铁12号线光熙门站—西坝河站区间富水砂层大断面暗挖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借助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得到了施工过程中地层孔隙水压力、地层沉降损失演化过程,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为工程施工规避风险源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施工掌子面孔隙水压力集中位置主要在暗挖隧道上方注浆形成的"注浆拱"拱顶以及断面未注浆范围;隧道施工过程中,沿施工掘进方向在施工掌子面前、后10 m到掌子面位置范围内,是发生涌水关键位置;地层沉降值经历了由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到集中在中轴线位置处的变化过程,最后沉降值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导洞1施工掌子面处地表沉降值稳定在12 mm左右;初期支护拱顶沉降以及拱脚水平收敛均分别在45、30 d达到稳定;现场反馈的施工信息与模型计算地层演化过程相吻合,计算结果可为富水砂层大断面暗挖隧道施工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