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21篇
教育与普及   6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9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1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近年来喀斯特高原山区刺梨种植空间格局变化与地形土壤的影响,以盘州市为例,对影像采用目视解译、地学统计分析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取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特征,引入RS和GIS技术手段详细研究了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海拔、地貌类型和城市分布的影响,通过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两期监测数据,直观地看出盘州市刺梨种植主要在除中部以外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盘州市刺梨种植空间分布面积占比情况和种植面积增加区域的占比情况均与全市的坡度分类面积占比规律一致,其坡度类型占比最大为缓陡坡,2017年和2019年刺梨种植空间分布主要在缓陡坡类型,2019年相比较2017年在各个坡度等级种植面积均有增加,在缓陡坡类型刺梨种植增长量占比最大,刺梨种植面积占比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为70~200 m范围内;③盘州市的土壤pH平均值约为5.98,为适宜种植刺梨的微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等含量主要为丰富和极丰富范围值,有效磷的含量较低,但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丰富程度符合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西藏自治区羊八井至大竹卡段公路改建工程为依托,研究了高原冻土地区公路边坡冻融稳定性及施工技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 NX建立边坡模型,运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分析了冻融循环前后公路边坡位移、应力及应变等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并与施工现场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边坡水平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发生在坡趾位置,竖直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发生在坡肩位置;经历冻融循环后,边坡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分别增加1.91 cm和7.5 cm,且坡面破坏以竖向沉降为主;边坡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最大应力均发生在坡底,并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合工程特点及模拟分析结果提出减小冻土开挖深度、锥形坡面砌筑、拱式防护、仰斜式路肩墙、浸水路肩墙以及主动防护系统等防护措施,后期现场观测表明,冻融引起公路边坡失稳问题治理效果明显.将建模理论计算值和工程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红景天对高原人体运动后自由基和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评价其在高原人体运动保健中的价值。2017年2月~6月,身体健康的对象50例入组,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例。都进行踏阶运动,对照组不口服任何的药物,试验组给予红景天,在运动前48h服药,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分别为0.5支、1支、2支,对照组服用方法与试验组同,将红景天换为普通的含盐汽水。运动后30min采血送检。结果表明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运动后SOD、MDA、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SOD、MDA、CK、MB呈剂量依赖,中剂量组、高剂量组SOD、MDA、CK、MB低于对照组,小剂量组SOD、M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可知,红景天能够降低高原人体运动后自由基、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提示红景天能够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4.
探明贵州花江—关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为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对照)、乔木林地和花椒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指标。结果表明:1)耕地转变为乔木林地和花椒林地显著增加了粗大团聚体(2 mm)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P0.05);2)土壤R_(0.25)、MWD和GMD值表现为乔木林地花椒林地耕地,土壤分形维数D值则相反;3)退耕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增加主要与粗大团聚体含量增加有关,2 mm和0.25 mm粒径是土壤团聚化过程中关键的临界点;4)退耕后,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指标的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表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地区水土漏失监测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漏失具有隐蔽性、特殊性和复杂性,有效监测水土漏失是水土漏失研究的难点问题。通过对洞穴滴水示踪、~(137)Cs同位素示踪、模拟试验、数学模型等水土漏失监测方法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洞穴滴水示踪技术监测获得的水土漏失量普遍偏大;2)~(137)Cs示踪法在均质土壤条件下可以定量示踪土壤侵蚀,但还不能定量示踪非均质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漏失;3)水土漏失模拟试验可以揭示一定的水土漏失机理和规律,试验结论与自然界土壤地下漏失情况有一定偏差,实验结果还难以推广至流域尺度;4)当前已构建的地下漏失数学模型对于地下水土漏失的预测还不够准确,其原因是数学模型中的某个影响因子的获取难度不亚于直接监测水土漏失的困难。鉴于当前水土漏失监测方法的不足,需要从水文地质勘测的方法中寻找合理的水土漏失监测法,建立长期监测的机制,为有效防治和阻控地下水土漏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白云岩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白云岩喀斯特土壤微生物16S rRNA V4及ITS1区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基于PICRUSt算法预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组,应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解析土壤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代谢通路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白云岩喀斯特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于15个菌门,其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为最主要的优势菌门。基于PICRUSt功能基因预测,共获得6 208个同源功能基因(KEGG Orthology),富集于311条代谢通路(metabolism pathway)。其中与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有关的基因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占预测功能基因中的绝对优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性质间存在相关性,尤其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Emg~(2+)间相关性最为显著。61条代谢通路与土壤交换钙(ECa~(2+))、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总磷(STP)、土壤总钾(TK)、pH以及土壤交换镁(Emg~(2+))相关。Emg~(2+)与包括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在内的31条代谢通路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1952年至2014年以来我国在制图标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已有文献以及我国制图标准研究进展与发展背景,把我国制图标准研究分3个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为启蒙期,20世纪80至90年代为平稳期,20世纪90年代年至今则是快速增长期。通过从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应用检测与评价、综述及其他等5个方面对制图标准进行归纳总结,突出介绍了研究中的标志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分析得出:目前没有涉及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题制图的研究,相关标准几乎处于空白。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指出下阶段研究工作应加大对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题制图标准与评价指标的研究,提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题地图标准。  相似文献   
8.
该文结合高原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了驻高原地区部队饮食保障的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高原部队饮食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地质背景的强烈制约,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表缺水少土,生境异质性高,在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下极易诱发石漠化,是我国生态治理、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在简要介绍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岩石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该区水文-侵蚀过程与规律,探讨了植被恢复现状与治理对策,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应基于水土过程研究,将植被恢复与生态治理和惠民增收有机结合,促进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硬刺高原鳅耗氧率与窒息点和体质量相关关系,以平均体质量为1.73、7.22、16.52 g的3组硬刺高原鳅为试验材料,对硬刺高原鳅耗氧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硬刺高原鳅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3组规格硬刺高原鳅白天耗氧率分别为0.30、0.20、0.14 mg/(L·h),夜间分别为0.21、0.17、0.11 mg/(L·h),白天耗氧率和夜间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刺高原鳅耗氧率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符合方程:y=0.313 6x~(-0.299)(R~2=0.930 2)。硬刺高原鳅耗氧量随体质量增加而增加,耗氧率随体质量增加而降低,窒息点随体质量增大而升高,窒息点分别为0.39、0.70、1.18 mg/L。通过研究硬刺高原鳅的耗氧率与窒息点,为硬刺高原鳅呼吸生理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