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4篇
系统科学   31篇
丛书文集   213篇
教育与普及   465篇
理论与方法论   571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综合类   67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427篇
  2013年   393篇
  2012年   483篇
  2011年   607篇
  2010年   633篇
  2009年   723篇
  2008年   792篇
  2007年   635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406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40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法兴起的角度考察,2015年修订的《立法法》授予设区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地方立法权,是我国文化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设区市立法机关行使这一文化立法权,应当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地方性,通过文化的地方性来构建立法的"地方性",避免重蹈地方立法的"同质性"的覆巢,并在立法程序上得到体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3.
4.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显示设备的高度普及,AR技术迎来了大规模发展的契机。本文通过历史文化景观游览中的主要AR应用分析,提出了相关的三维注册技术要求,并在对三维注册技术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更适用于历史文化景观游览的AR系统三维注册技术和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并非新近的事情。从长时段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甚至渊源于150年前的近代转型传统。与主张“君子不器”的传统高等教育不同,近现代意义上的制度化高等教育自引入中国之日起,就一直肩负着国家层面赋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甚至并未因社会制度变革而中断。晚清时期,朝廷与精英基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了一批具有专科性质的学堂;南京国民政府基于毕业生失业严重以及“高等教育破产”的争议,着眼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于“专门人才”急需而实施院系调整与专业细分;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就业制度市场化变革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需要而作出院校转型的决策部署。这些政策及措施意味着高等教育承载着国家(政府)的意志和期待、民族(社会)的渴望和要求。在中国高等教育后续发展中,应注意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与现实复杂性之间的问题,努力在创新知识生产模式中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革"结束后,国内学界对发生在"文革"期间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进行了反思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在对相关研究成果按发表时间先后顺序写作综述的基础上,作者就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并试图挖掘其背后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科学主义是"文革"期间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更深层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也出现了盲目追求情境,把情境当点缀的现象。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即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服务于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中将以下3个方面结合起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阅读、运用古文的能力,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即通过书写繁体字与阅读文献相结合,强化学生对繁体字的认知;学生参与选文中相关问题的讨论与讲解,提高学生学习选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阅读历代笔记、小说中的短篇小故事,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刘醒龙创作前期(1984—1994)的小说主题,是对丑恶人性的批判和对善良人性的礼赞。在此期间,刘醒龙既批判了损人利己者的自私、狭隘和怯懦,也批判了损人损己者的贪婪、粗鄙和暴力。解构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在批判的同时,刘醒龙既赞美了只图奉献、不求索取的圣徒似人物,也歌颂了甘于奉献、亦乐于"索取"的人间楷模。歌颂对象的性格变化,反映着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追求精神家园的执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虎遗存与发掘出的历史文献记载分析、辨证可知,我国的海南与台湾两大岛屿不仅在史前有虎,而且分别延续到宋代与清初,这是对专家、学者迄今多认为我国台湾与海南向来无虎分布观念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