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48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散排量时空特征,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城镇生活垃圾管理决策等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三峡库区主要城镇常住人口、居民生活垃圾散排量等相关数据,计算出生活垃圾散排强度,并分析时序变化和地区差异。【结果】1)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8.5%。生活垃圾散排量和散排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7.24%和8.83%。2)重庆主城区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散排量均最大,分别为年均2×106 和2.387×105t,占库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和散排总量的61.25%和52.70%;散排量最小的是兴山,年均3×103t。3)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散排强度年均值为55.49kg·人-1;重庆主城区的散排强度最低,年均值为48.46kg·人-1;秭归的散排强度最高,年均值为82.67kg·人-1。【结论】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和地区差异明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规模,集中处置能力增强是散排量和散排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历经规划论证、大坝施工、大江截流、下闸蓄水、正式建成和全面运营等6个阶段.以1990年~2015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ArcGIS平台下提取土地利用双向变化信息,并构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Land Use Degree Change, LUDC),对三峡库区湖北段土地利用的阶段性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规划论证阶段三峡库区湖北段土地利用(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结构是10∶82∶6∶1∶1,正式运营阶段土地利用结构是9∶81∶6∶2∶2,土地覆盖以植被型为主; 2)三峡工程不同阶段库区土地利用变化面积、速度/速率及方向差异性显著.蓄水前主要是林地和耕地的相互转换,蓄水后除水面扩展外,宜昌市区建设用地持续大面积增加; 3)创建覆盖研究区的1 km×1 km空间网格,以此为单元计算LUDC,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主要发生在500 m以下的河谷地区,且变化与其所处工程建设阶段、国家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非常契合,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响应.在研究区各阶段,影响因素主次有所差异,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是土地开发的主要驱动力,建设用地和水域通过占有林地和耕地迅速增加;在移民安置、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政策影响下,生态环境日益得到改善.研究结果为库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也为了解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磷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落干期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不同磷形态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各形态磷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澎溪河流域消落带土壤TP含量均值为599.00 mg/kg,消落带土壤TP、IP含量均沿高程逐渐下降。消落带土壤活性磷(Ac-P)含量明显低于180 m的岸边土壤,155,145 m消落带土壤Ac-P含量低于165 m消落带土壤,与140 m沉积物中Ac-P含量相近,表明频繁的干湿交替会加剧消落带Ac-P的流失。消落带土壤TP、IP和Ca-P均与pH值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pH对土壤磷形态的含量有着重要影响;OM与Or-P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有机质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Or-P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门面户”是三峡移民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受淹没影响而失地、搬迁所形成的移民中拥有商业用房(亦称门面房屋)的户主。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了解到水库移民“门面户”的权益在移民安置的动态过程中受区域规划、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等的影响,部分还存在收益保障困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商业中心位置转移、“门面户”自身局限、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规划移民安置区、完善“门面户”补偿政策、提升“门面户”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二道河滑坡出现了变形加剧现象。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和蓄水过程中滑坡渗流及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及变形机制。结果表明:二道河滑坡从开始变形到三峡水库不同阶段蓄水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推移式转化为牵引式、由悬浮减重型转化为动水压力滞后型的过程,滑坡变形的地质力学模式为蠕滑—拉裂型。对滑坡变形机制转化的分析可供类似滑坡的分析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乐华简历     
<正>王乐华,1977年8月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151"岩土工程方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似文献   
7.
卧沙溪滑坡是三峡库区变形严重的典型滑坡之一.基于近年来该滑坡GPS位移监测成果、库区降雨和库区水位变化等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滑坡位移、变形速率和宏观裂缝监测数据,研究滑坡变形特征及滑坡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近几年累积位移时间曲线于每年的4~6月期间呈周期性、阶跃性特征;库水位下降和库水位浸泡是引起卧沙溪滑坡位移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加剧滑坡变形;按照滑坡机理分类,该滑坡属于动水压力型与浸泡软化型的复合型滑坡.  相似文献   
8.
泥岩边坡暴露地表具有易风化特点,分析其中的风化规律对边坡防治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三峡库区的重庆地区典型紫红色泥岩边坡为研究对象,制定原泥岩边坡的监测方案,在坡肩和坡角布设了6个原位监测点,获取了较丰富的原始数据。结果表明,风化年平均厚度可达8.1 cm,紫红色泥岩正常风化速度最大达每月0.82 cm,最小为每月0.23 cm。这些风化剥落特性与外部季节变化、降雨频次以及岩体的完整性等影响相关性明显——夏季昼夜温差大、降雨频次高,全年中风化发展最快;降雨越少的季节,风化发展越缓慢;边度的坡肩风化裂纹更突出,坡脚的风化剥落厚度更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采自三峡库区水鸣洞石笋(NSM03)的测年数据、微量元素Mg/Ca比值为气候环境指标,并结合石笋δ18O记录分析三峡库区小冰期时期的气候变化。研究结果显示Mg/Ca值,在AD1280开始迅速减小,并持续至AD1300,石笋δ18O记录也显示在AD1280-1300期间明显快速偏重,表明季风迅速减弱,降水持续减少,库区进入小冰期。石笋微量元素比值记录表明,在小冰期时期内部存在明显的降水波动情况,尤其是在AD1400-1650期间,微量元素比值出现大幅度的震荡,表明季风降水在这一时期处于频繁波动期。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部分区县乡村聚落的农户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二元选择Logistic模型,分别从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及农户心理认知状况等4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对农户参与集中居住的影响因素和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总人口数和对现居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为影响农户参与集中居住的主要因素。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及农户心理认知状况4方面中,农户个人基本情况对于农户集中居住有显著影响。其中,农户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对现居村庄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等因素与农户集中居住呈正相关关系;家庭总人口数、耕地面积、亩均粮食产量等因素与农户参与集中化居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三峡库区乡村聚落不同特征农户对于集中居住的意愿是不同的,影响参与集中居住的因素也存在着差别,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合理引导乡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的相关建议。这对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