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迫切需要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从IP保护政策、综合保护实力、行政保护水平、司法保护水平4个方面入手,分析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实行区域知识产权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区域共享IP侵权"黑名单"制度、构建区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回归与跨越     
正南粤大地,春暖花开,《广东科技》之"广东省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启示录"专刊迎来了出版的日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对全省县市科技进步进行考核,既能有力促进区域科技进步与创新,又能深刻查找区域创新与科技工作的薄弱环节,追根溯源,扬长补短,为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2013年,全省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参与率继续保持100%,考核通过率则由十年前的26%提升到72%,这与省科技厅高度重视考核工作息息相关,更是全省各  相似文献   
3.
郑国雄 《太原科技》2015,(2):7-8,13
文章讨论了广州市如何在产学研环境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并在分析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以及广州市产学研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广州地区构建产学研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提出以来,在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应用于区域创新的实践中.借助文献计量工具VOSviewer、HistCite和CiteSpace软件,基于1998年—2020年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文献,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研究发现:1) 国内外研究文献数量不断增加,欧美地区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主阵地,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文献增长迅速.2) 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均呈现出从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向多样化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但各阶段研究侧重点不同.3) 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主题不断拓宽,从基础概念的探索,到跨学科理论的研究,再到新兴主题的出现;研究区域不再局限于“单一特定区域”,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地区的案例研究增多,对发达地区的关注度下降;研究的学科领域方面,国外的经济、商业和管理类学科,国内的经济和管理类学科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主要学科;研究方法从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定量相结合,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合的趋势较为明显.4) 未来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将趋向于多视角、多尺度、多学科,注重创新主体及创新行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耦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政府人才政策是除了其财税安排以外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手段。基于理论分析,利用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法实证分析了政府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才政策能够直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出,同时也能通过改变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结构间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出。而且,人才政策通过改变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出的效果要优于通过改变区域人力资本结构的方式。然而,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威廉姆森空间聚集效应,人才政策力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会减弱。因此,地方政府要充分了解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力资本情况,从而确定政策方向和政策力度。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区域创新趋同研究——基于专利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区域创新最具活力的地区,以专利数据作为区域创新变量,采用趋同理论来检验长三角各地区创新差异是否存在趋同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专利授权和专利受理均存在σ趋同;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专利授权和专利受理均不存在绝对β趋同,采用稳健的广义矩估计(GMM)一阶差分两步法估计结果显示两者均存在条件β趋同,并且专利授权的趋同速度要大于专利受理的.最后提出,不断缩小区域创新差异的关键应该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区域内从外部吸收知识能力到最终形成技术研发能力进而形成区域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吸收、转化的载体,是创新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区域创新吸收能力与区域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在繁荣或落后地区人力资源的配置对创新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为证明人力资源区域特征、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调研分析,证明其正确性,并为决策者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安徽科技》2011,(1):1-F0002
2010年12月15-16日,宁国市市委、市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同举行合肥工业大学宁国市人民政府产学研对接活动。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江洪,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办副主任邵沛炯,宣城市委常委、  相似文献   
9.
吴锐 《安徽科技》2011,(12):43-45
区域创新以区域为整体、以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的.通过依托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协调区域间科技竞争与合作。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经济发展现状的区域.由于在创新要素成熟度、  相似文献   
10.
徐俊 《今日科技》2008,(7):22-2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以来,金华市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市场导向、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义乌市、永康市、东阳市先后跨入浙江省科技强市行列,金华市县区全面通过2005—2006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市本级、义乌、永康、东阳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在金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