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13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47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1篇
综合类   35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针对开放环境下舌诊图像采集过程中存在颜色偏差问题,文章提出基于CS(布谷鸟搜索)-BP的舌象颜色校正算法,利用布谷鸟的巢寄生性以及levy飞行机制优化BP神经网络。为了与其他颜色校正算法作对比,文章选择了多项式回归。为了研究不同拍摄环境对颜色校正结果的影响,分别在不同时刻下的室内、室外、白炽灯拍摄环境下,采集带有24色色卡的舌象并应用三种算法对其颜色校正得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CIElab色差值指标对这三种算法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与多项式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相比,CS-BP算法的校正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动脉可扩张性是衡量血管老化和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改善动脉可扩张性的测量方法,对一种无损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在两种不同可扩张性橡胶管上分别取14个测量位置,采集观测点的即时压力、流量和直径3个参数,采用无损法计算其可扩张性,并与传统方法和波强分析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传统法为基准,无损测量法可有效评估橡胶管的可扩张性;通过波强分析法验证了无损法能有效分离脉搏波;橡胶管可扩张性越差,无损测量法的有效范围越小。无损测量法可有效获得动脉血管壁上具体位置的可扩张性,并且基于波强分析理论分离的波形可为动脉血管壁力学特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调焦机构是显微成像系统的重要组成。目前显微成像设备主要使用转盘式物镜切换机构和升降载物台来进行调焦,其不利于仪器的小型化,且价格昂贵。为此提出一种新的采用丝杆电机驱动与直线导轨相配合的兼具切换与调焦的机构,主要由混合式丝杆步进电机、高精度导轨、编码器、光电开关等组成。具体给出了机构的组成、调焦方法,并进行了模态分析、单步精度测试、垂直度测试。结果表明:步进分辨率1μm,垂直度10″。在能达到同类产品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4.
液态金属高性能冷却技术:发展历程与研究前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障"问题已经成为阻碍高端电子芯片和光电器件向更高性能发展的重要挑战,发展高性能芯片冷却和热管理技术迫在眉睫。作为一大类新兴的热管理材料,液态金属在对流冷却、热界面材料、相变热控等领域均带来了观念和技术上的巨大革新,打破了传统冷却技术的性能极限,给大量面临"热障"难题的器件和装备的冷却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有望在国防、航空航天、能源系统及民用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冷却与热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液态金属先进冷却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液态金属对流冷却技术、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液态金属(低熔点金属)相变储能与热控技术、基于液态金属的复合冷却技术等;梳理了液态金属冷却技术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研究髓腔固位冠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时,不同形态髓腔壁缺损对牙体组织和修复体所受应力的影响,为临床优化设计提供参考。通过Mimics、Geomagic、UG、Hypermesh软件建立5种髓腔壁缺损形态(A组为完整髓腔壁;B组为舌侧髓腔壁;C组为颊侧髓腔壁;D组为远中髓腔壁;E组为颊舌髓腔壁)的下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固位冠修复有限元模型。加载位置位于颊尖舌斜面中心区域,载荷大小100N,方向为与牙齿长轴成45°、平行于牙体长轴。采用Abaqus软件计算分析5种髓腔壁缺损形态行髓腔固位冠修复后牙体组织和修复体的应力分布情况、von Mises应力峰值、粘结层内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Tresca应力峰值。结果表明:45°加载条件下,修复体颈部、牙体组织以及粘结层内应力水平均远远高于平行牙体长轴加载的情况;45°加载时,C组牙体组织内等效应力峰值最小,B组牙体组织内等效应力峰值最大;髓腔壁缺损使粘结层内应力水平显著提高,尤其对于近/远中侧髓腔壁缺损的情况。颊侧髓腔壁在抵抗来自颚侧的侧向力时发挥重要作用。髓腔壁的缺损使粘结层内应力水平显著提高,在长期交变外力作用下,粘结层存在失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压静电液滴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AGS)。首先通过改进高压装置中电场环境,形成均匀电场,制备单分散AGS;在此基础上,以牛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为药物模型,系统地研究载药微球的表面形貌、内部结构、溶胀比以及载药释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场中加入直径为17cm的圆形铁环,可有效减少子液滴的形成,制得粒径为(219±6)μm的单分散AGS;另外,海藻酸钠包载不同的药物将形成不同的AGS内部结构,进而影响AGS强度及载药释药性能。释放液中牛血清白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该制备方法并未对被包埋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产生影响,为AGS在蛋白类药物缓控释载体领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程丽  贾传成  郭雪峰 《科学通报》2023,(17):2155-2173
单分子作为物质世界中独立稳定的最小单元,是构造物质的基本单元,是最稳定的量子化单元.单分子研究是对人类表征和检测技术极限的挑战,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制高点.单分子科学作为一个前沿交叉领域,融合了分子结构设计、单分子超分辨、单分子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理论模拟等多层面工作,孕育着不可估量的突破.本综述以单分子科学为主题,对该领域的整体发展概况和突破性成果进行系统梳理.首先,从基础科学与应用两个层面介绍单分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意义;然后,重点阐述基于电学、力学、光谱学等技术对单分子不同维度性质进行表征的进展,并着重介绍我国学者为推动单分子科学研究领域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最后,归纳并展望未来单分子科学领域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郭文君  陈雷 《科学通报》2023,(17):2213-2220
经典型瞬时受体电势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channel, TRPC)是一类重要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该通道家族包含多个成员,在体内广泛分布,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是治疗如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ar sclerosis, FSGS)等疾病的药物靶点.得益于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解析的TRPC通道家族多个成员的结构展示了TRPC通道四聚体的组装模式、各结构域的空间排布、具有调节功能的钙离子结合位点和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位点.这些结构信息与功能实验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TRPC通道被钙离子双向调节的机制、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人类遗传疾病中发现的致病突变体的激活机制.这些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TRPC通道的工作原理和靶向TRPC通道的药物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非线性梯度成像中心分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xy非线性梯度场的成像方法,并讨论了非线性梯度场中心分布曲线对磁共振图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径r=1.5时,圆形中心分布曲线的图像重建结果最优;与O-Space技术对比实验表明,xy非线性梯度场在不同加速因子R下都得到了更好的重建结果.   相似文献   
10.
陈赛娟  王一煌 《自然杂志》2011,33(6):315-321
Toll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克里斯汀·纽斯兰芙哈(Christiane Nüsslein Volhard)等于1985年发现,其功能为调控果蝇体节发育。1996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国立研究中心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发现Toll基因产物与果蝇感受病原微生物入侵相关,其激活为进行有效防御所必需;1998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发现对细菌致病产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耐受的小鼠存在一个与果蝇Toll基因非常类似的突变受体基因,并证实这一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就是识别LPS的受体。这些发现表明哺乳动物与果蝇的先天性免疫激活采用类似的分子。他们两位也因发现了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的传感器而分享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半奖金由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独享。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并证实其可激活T细胞,引发获得性免疫应答。进一步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可感受由先天性免疫应答产生的信号并控制T细胞的激活,使免疫系统只对致病微生物产生应答从而避免对自身内源分子进行攻击。这些发现使我们对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调控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开发全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