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4篇
系统科学   57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84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氟氧钛(TiOF2)花状纳米球,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和固体紫外漫反射仪(UV-Vis DRS)等手段对TiOF2花状纳米球进行表征分析,并通过实验探究了不同条件下TiOF2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在300 W氙灯模拟太阳光照射2.5 h条件下,质量浓度0.5 g/L TiOF2光催化剂对初始质量浓度20 mg/L、pH呈中性、体积为100 mL的甲基橙染料废水在20 ℃反应条件下降解效果最佳,催化降解率可达97.3%。此结果说明所制备的TiOF2光催化剂对甲基橙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听黄土粒儿说滑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建兵  段钊 《自然杂志》2018,40(4):285-289
黄土受自身结构属性影响,在自然或人为外力的作用下易诱发滑坡灾害。据统计,中国至少有1/3的滑坡灾害发生在黄土高原,滑坡发育密度已经高达每平方千米6个,每年新增滑坡灾害百余起。黄土滑坡已成为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地质灾害。从黄土的基本属性入手,通过拟人表述,重点介绍了黄土滑坡的自然与人为诱因,并对黄土滑坡与人类的协调方式进行讨论,以期能让大众了解黄土滑坡灾害,提高灾害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贵州省某岩质高边坡为例,首先分析了边坡三级平台排桩加固前后八个月的深孔监测数据,得到加固后深部监测孔位移仍在增加,边坡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其次,利用FLAC3D有限元差分软件反演分析三级平台加固后坡体状况,并建立变换抗滑桩位置的加固模型,分析滑坡体的位移、剪应变增量和滑带位置的变化和分布情况,获得相应的边坡稳定系数,提出最优加固方案。第三,通过对该最优加固方案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二级平台处加桩坡体达到的稳定系数值最高,为1.25,加固后最大位移减小了22.5%,桩后滑带剪应变增量减小了20.69%,为指导该滑坡的后续加固治理工程提供了理论分析与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铁地震信号时频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同步挤压小波变换方法, 对河北保定和广东深圳地区实测的高铁地震信号进行时频谱分析。结果表明, 高铁在经过高架桥时, 在其附近产生的地震信号中低频信息比通过隧道和接触地表运行产生的地震信号丰富。利用高铁地震信号的时频谱特性, 可以确定高铁运行速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城市供水管网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其拓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增加了供水安全的难度。其中供水水质安全最为迫切,因此需要在供水管网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水质监测点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点优化布置的问题,在单一的节点水龄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对管网水质的影响,利用北方某市供水管网水力模型进行水质监测点的优化布置方案设计,通过水力模拟软件,优化节点水龄法,设计出了基于多因子优化法的水质监测点优化布置程序。并对北方某市供水管网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水力模型的多因子水质监测点优化布置方法计算出的水质监测点位置与实际位置有43.75%的重合度,不仅覆盖了在常规管网运行中水厂及加压泵站等重点水质监测位置,也在供水分界线、管网中以及管网末梢增加了部分监测点,同时对污染事故的预警时间也比优化前短,效果明显。因此,在人工经验的基础上,以多因子法为补充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布置方法更有科学依据,考虑因素更加全面,布点更加合理。利用该方法分析供水管网工况,可为水质监测点优化布置工作提供较好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螺旋盘管及螺旋套管换热器因其优越的结构特性和高效的换热效率,在制冷、空调、热泵、化工等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水在这类换热器中的对流换热与压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文中对水在4种不同结构参数的螺旋盘管换热器内的换热及压降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工况范围:Re为4 000~9 000,水的体积流量为200~350 L/h,加热功率为80~350 W.实验结果表明:水的平均换热系数与压降均随Re的增加而增大,相同Re时,最大平均换热系数出现在SC型螺旋盘管中,这是因其最小的弯曲半径所致;水在BE型螺旋盘管内的压降最大,SC型次之,这是因管长与弯曲半径共同影响所致。平均换热系数随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加热功率时,水在SC型螺旋盘管中的换热系数最大,BE型始终大于SE型,而BC型随水流量的不同而异。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螺旋盘管的换热强化作用随Re增大而逐渐减弱,在4种螺旋盘管中,SC型具有最佳的换热强化效果,这一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研究结论为螺旋盘管及螺旋套管换热器在诸多领域内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使煤矿应急预案知识可以被消防、公安和医疗急救等部门充分共享和利用,辅助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做出快速、准确的决策,提出了采用本体技术来描述应急领域知识的煤矿应急预案数字化开发思路。通过抽取煤矿安全事故应急领域的部分概念,借助本体工程提出"顶层本体+领域本体"的双层本体模型构建方法,构建煤矿应急预案本体CERPO模型。该模型可以对煤矿应急预案领域知识进行语义表达,实现了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和共享。在此基础上,采用XML Schema作为应急预案存储模型,开发了煤矿数字化应急预案原型系统,实现了对煤矿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存储、浏览及智能查询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皖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墙体热工性能是影响其室内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该地区特殊构造的空斗墙体的热工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热工原理,以热阻和传热系数值为衡量标准,针对特殊构造的空斗墙提出较科学的计算方法,对比空斗墙体在不同砌筑方式、不同墙体材料以及不同空腔填充材料条件下的热阻及传热系数值,并与实体墙对比分析,得到空斗墙体的K值大小规律为全斗无眠﹥一眠三斗﹥一眠二斗﹥一眠一斗;填有黄泥的空斗墙热阻值较空气间层空斗墙提高约16%;较中间层均为黄泥的青砖空斗墙热阻比粘土砖空斗墙的热阻高出10%;青砖实体墙较粘土砖实体墙热阻能高出14%.由结果分析得到,空斗墙比实体墙的热稳定性强,保温性能好;青砖较粘土砖的热阻值更大,更为节能,而空斗墙体的热工性能与空腔的体积无正比关系,空斗墙体空腔中的填充材料性能是影响墙体热工性能的主要因素,填充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墙体热工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9.
黄陵矿区开采实践证实,综放液压支架能平衡采场上覆岩层载荷,综合机械化开采对于预防顶板事故固然就像"安全箱"一样可靠,但这必须是建立在设备选择合理并保证良好的运行状况的基础上的。并且建北矿的煤层赋存条件、支护、采高以及井型等方面与邻近的煤矿都有很大差异,如果不加研究而盲目地套用其综放工作面的矿压规律,将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2101工作面作为建北煤矿首采综放工作面其顶板运动及矿压显现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首采工作面进行系统的矿压观测,获得了老顶初次来步距、来压的强度、支架阻力的动载系数等矿压规律参数。总结出了首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提出了合理的支护改善措施,研究成果不仅能指导4-2101工作面安全生产,而且对于研究工作面顶煤,顶板运动规律、支架选型、支护质量及实现矿井安全、高产、高效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企业架构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设计,基于数字矿山的发展趋势,对采矿这一以矿产资源为生产对象的古老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促进矿山安全高效的生产及管理。文中以赋存环境、开采技术与灾害复杂多变的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数字矿山规划设计为例,剖析煤矿企业数字矿山规划过程和主要成果,充分考虑公司总部和下属煤矿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现状,设计了L1设备层、L2控制层、L3生产执行层、L4经营管理层、L5决策支持层共5个层面的系统架构,对IT基础设施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化设计,通过规划设计,有力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