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32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完全免费 | 33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193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116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339篇 |
2014年 | 591篇 |
2013年 | 675篇 |
2012年 | 795篇 |
2011年 | 694篇 |
2010年 | 901篇 |
2009年 | 912篇 |
2008年 | 1089篇 |
2007年 | 940篇 |
2006年 | 666篇 |
2005年 | 531篇 |
2004年 | 493篇 |
2003年 | 561篇 |
2002年 | 444篇 |
2001年 | 206篇 |
2000年 | 441篇 |
1999年 | 302篇 |
1998年 | 139篇 |
1997年 | 99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85篇 |
1991年 | 69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31篇 |
1975年 | 21篇 |
1973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石漠化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笔通过对荒漠、荒漠化、沙漠化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和现有石漠化内涵的归纳总结,在分析石漠化的形成原因、特点、区域和基质的基础上,认为石漠化属于荒漠化的范畴,是人为干扰与自然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石漠化特指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面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种类组成从高大乔木向典型的小灌木退化,并随着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演替;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乔灌林→灌木林或藤刺灌丛→稀灌草坡或草坡→稀疏灌草丛,但优越的气候条件仍保持了该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密度先增加后下降,群落高度和盖度随环境退化降低明显,形成稀疏植被覆盖的荒漠景观;小生境的恶劣程度随暴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起源方式受干扰的影响较大;土地生产力的衰退是以乔木树种的衰退为主要标志,群落生物量急剧减少,变动幅度为41.134~0.206t/hm^2。退化过程中植被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小菜蛾作为各种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对多种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苯甲酰脲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农用抗生素甚至植物源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本文就小菜蛾的抗药性的形成与发展、杀虫剂之间的交互抗性、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及分子、遗传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下榆科3种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榆科树种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比较其抗旱性,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了青檀、朴树、榔榆幼苗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榆科3种幼苗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随胁迫程度加剧,水分饱和亏缺增大,水势降低,质膜透性增大,膜伤害程度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表现出“增加→下降→再增加”的变化过程,但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因树种不同而异。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3个树种幼苗抗旱能力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榔榆幼苗的综合抗旱能力最强,青檀次之,朴树较差。 相似文献
5.
6.
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及应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近年来,(有机)流体包裹体在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研究中的作用日愈重要。首先论述了流体包裹体应用于盆地分析的理论基础,然后简介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最后讨论了流体包裹体在油气生成、运移及勘探、评价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废弃烟叶的综合利用中可得到烟碱、茄尼醇、氨基酸、有机酸、有机复混肥及活性碳等烟草产品.通过对烟叶中各种有用成分的提取、纯化和测量,对它们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对茄尼醇在光照下以及在不同溶剂中的稳定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结合国内外废次烟叶综合利用情况,归纳和比较了烟碱、茄尼醇的主要提取和测量方法,总结了各种烟草提取物的性质及应用,以便更好地利用废次烟叶,得到更多有价值的烟草产品. 相似文献
8.
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当前喀斯特区植被恢复的目标,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生态修复为主,而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和演替规律是其重要基础。采用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高等、速度快,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林林自然恢复40-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但要达到功能完全恢复则需时很长。以树种选择、小生境人工改造和利用为主的人工恢复技术,以结构调整、系统管理、抚育为主要措施的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技术,可提高退化植被恢复潜力和速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洱海现代沉积物的精细采样和分析,成功地建立了近700a来洱海沉积物平均粒径和碳酸盐C,O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序列,恢复了近700a来洱海区域气候与环境演化历史,揭示了洱海区域暖干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洱海区域气候冷暖变化存在200和400a准周期,干湿变化存在100,200和400a准周期.14世纪和公元1500~1800年是洱海近700a来的两个主要冷期,其中公元1550~1800年间的冷期可能是现代小冰期在西南地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