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4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08篇
系统科学   86篇
丛书文集   135篇
教育与普及   9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6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24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5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明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 基于龙门山构造带东西两侧下地壳物质层属性差异巨大的特征, 进行3组PFC2D离散元数值模拟对比实验, 将深度扩大至下地壳, 记录颗粒运动状态, 实现定量化分析。实验得到的变形结果及模型颗粒运动矢量图显示, 在下地壳物质属性无明显差异的条件下, 板块碰撞挤压应力及地壳厚度的差异不会在龙门山构造带形成巨大的地形高差。当下地壳黏度系数存在明显差异时, 软弱下地壳物质层颗粒相对运动速率为1.5~2.94 m/s, 平均运动速率为1.62 m/s, 大约是坚硬下地壳层颗粒平均运动速率的54倍。模型中部(龙门山构造带)出现隆升变形, 纵向影响范围为94.74%, 隆升幅度为19.85%。软弱下地壳上覆的中地壳和上地壳颗粒具有较大的向上速度分量, 上地壳物质层上涌趋势明显。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地壳存在20 km的厚度差异, 使得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幅度由14.79%增至19.85%。综合分析3组离散元模拟实验结果, 得出巴颜喀拉地块下地壳物质层与四川盆地下地块物质层的黏度差异是龙门山构造带垂向隆升变形最关键控制因素的结论, 在下地壳黏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前提下, 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的地壳厚度差异对龙门山构造带纵向上逆冲隆升幅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由一条直波导和两个一维光子晶体纳米梁微腔构成的微腔-波导耦合系统,其中一个微腔的上表面覆盖有黑磷,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该系统的传输和共振特性以及类电磁诱导透明(EIT)效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两个微腔之间的距离可以实现对类EIT效应中透明窗口的被动调控.此外,在两个微腔之间的距离固定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黑磷的费米能级,可以实现对类EIT效应中透明窗口的主动调控.  相似文献   
3.
激活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是提升长期抗肿瘤疗效的关键因素.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等方法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伴随着免疫原性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 ICD引起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分子的暴露或释放可刺激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招募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激活T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因此,在肿瘤免疫治疗中ICD诱导剂可以改善其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于纳米材料的癌症治疗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特定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刺激响应的药物控制释放,并且其可以调节TME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这撞击出了癌症纳米医学的新火花.自此以后,设计和构建增强肿瘤ICD效应的生物医用材料的相关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肿瘤ICD的成因以及纳米材料在诱导肿瘤ICD中发挥的多重功能.其次...  相似文献   
4.
锆合金广泛用于核工业,在辐照条件下,会产生形状和构型相对复杂的点缺陷团簇,并直接影响材料的物理性能。尽管已有大量针对锆的缺陷行为研究,但基于高通量原子构型搜索,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实现具有原子分辨率的宏观尺度下的点缺陷行为研究,目前相关工作还比较少。采用激发弛豫算法(体系从一个局部能量最低值移动到相邻的另一个局部能量最低值的过程)给出了不同尺寸空位团簇、间隙团簇的稳定和亚稳定构型,通过计算这些构型的形成能、结合能和激发能等关键参数,确定不同尺寸下的能量最低构型,发现中小数目的空位团簇和间隙团簇的稳定构型的分布存在共性,并且中等数目的团簇构型由小数目的原醋构型构成等规律,这些规律揭示了金属锆中点缺陷的形成演化规律及其稳定构型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新疆 750 kV 输电线路风偏故障的实测数据与缩尺模型风洞试验的实验数据, 分析了在大风环 境下风速和风向对输电线路的风偏角、导线张力、杆塔最小空气间隙和击穿电压影响, 得到了风偏故障时的闪络电 压,合理划分了故障的预警等级,形成了一个输电线路风偏故障的预警模型.该模型可为大风下输电线路的设计提 供参考,以降低输电线路风偏放电故障率,提高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W火焰锅炉炉膛温度高、NOx排放量非常大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对W火焰锅炉的低氮燃烧、SNCR、SCR宽负荷联合脱硝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将改造方案应用于湖南大唐某电厂600MW锅炉机组。改造效果表明,低氮燃烧、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结合了LNB、SNCR、SCR各自的优点,在保证烟气中NOx排放达标的前提下,能尽可能地提高经济性。故它非常适用于W火焰锅炉机组。  相似文献   
7.
在具有塑性特征的地层中,岩石的塑性变形对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显著,传统压裂模型大多未考虑塑性对裂缝起裂和延伸的影响。因此,考虑地层岩石弹塑性变形、黏性压裂液流动与裂缝扩展的非线性耦合,建立了弹塑性地层中压裂裂缝扩展的数值计算模型,对弹塑性地层中压裂裂缝扩展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探索塑性变形对裂缝扩展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弹塑性地层裂缝扩展过程中裂缝尖端附近会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与仅考虑弹性的计算结果相比,压裂地层所需的裂缝扩展压力更高,且形成的裂缝相对更短、更宽。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地层岩石强度、压裂液黏度及注入速率对地层中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表明地层强度对裂缝扩展行为影响显著,强度越低,塑性变形程度越大,裂缝扩展压力越高,同时裂缝长度越短,宽度越宽。压裂液黏度对裂缝扩展影响相对较小,而在总注入流量相同的情况下,压裂液注入速率对裂缝扩展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针对健身休闲市场上的实际需要,建立了一个准确、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利用MySQL数据库的后台进行信息存储,在Android Studio的开发环境中,采用JAVA编程技术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集商家信息、教练信息、课程信息、轻食信息于一体等功能,提高了健身场所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超细晶材料的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削弱材料的强度,为此,文中提出了超低温挤出切削法(CT-EM)制备超细晶材料的新工艺,以7075铝合金为工件材料,与常温挤出切削(RT-EM)作对比,研究两者切屑的形貌、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CT-EM与RT-EM态的切屑分别呈连续和断续状,且前者表面缺陷少,完整性也更好;切屑最大硬度分别可达190(HV)和175(HV),远高于初始材料的硬度(105);经CT-EM工艺后,晶粒被极大程度地细化,直径可达200 nm以下;晶粒细化强化与位错强化是7075铝合金主要的强化机制,CT-EM态7075铝合金的位错密度更高,位错强化对材料硬度的贡献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金钗石斛种子为外植体建立组织培养体系,在含1.5 mg/L 6-BA MS培养基中添加0.5 mg/L NAA和2%蔗糖有效地诱导原球茎,诱导率达91.67%;添加0.25 mg/L NAA和3%蔗糖则更适于原球茎分化形成不定芽;添加0.1 mg/L NAA和2%蔗糖适宜于不定根的诱导. 同时建立了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转化金钗石斛的方法和体系:使用根癌农杆菌EHA105侵染30 min,共培养3 d时,金钗石斛根段、根尖和组培幼苗的转化率最高,而含腋芽的茎节则需要共培养5 d. 本文所建立的组培体系与转基因体系将为探讨金钗石斛的基因功能和调控机制等生物学问题,及建立稳定转化的再生植株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