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2025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三角模糊理论构造三角模糊函数,对高等农业教育资源管理绩效指标的重要性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重心解模糊化法求解三角模糊函数,从而确定绩效指标模糊权重值.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龙江省商品粮生产的基本特征、近年粮食生产向单一化和区域化生产发展新趋势,以及粮食生产出现的新问题.指出实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是不断增加种粮农民经济收入.提出了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前提下,增加种粮农民经济收入的具体新对策.图1,表1,参10.  相似文献   
3.
瓦斯是制约煤炭生产的瓶颈,该文通过对潞安矿业集团常村煤矿的通风管理的分析,提出了精细化管理、装备、培训管理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化微波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马齿苋多糖的条件,并探讨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微波辅助水提醇沉法,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应用响应面优化提取马齿苋多糖工艺,测定其在体外对DPPH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2·)的清除率及对果蝇体内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 马齿苋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粉碎度60目、液料比V(mL)∶m(g)=32∶1、微波时间12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6.31%.马齿苋多糖具有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活性,还可提高果蝇体内SOD活力,降低果蝇体内MDA含量.结论 响应面优化工艺合理可行,提取的马齿苋多糖具有一定的综合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对地层沉降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大连地铁松江路车站的工程条件,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车站结构-地层三维模型,得出了地表沉降、沉降槽以及塑性区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依照施工过程具有阶段性,导洞施工是控制地表沉降的关键阶段;最大地表沉降及最终地表沉降均符合60mm的控制基准,故洞桩法在控制地表沉降方面是有效的;沉降槽形态及深度受群洞效应影响,且与结构埋深及施工方式有密切关系;塑性区主要产生于导洞阶段,洞桩法基本抑制了塑性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统计形状模型构建的关键在于训练集样本形状的构造和形状特征点的自动提取.针对多模态心脏图像的配准问题,提出了一种统计形状模型的构建方法.模型的构建过程主要通过图谱标签图像训练集的建立、模板标签图像形状特征点的提取和模板形状到待标记图谱形状特征点的自动传递来完成.并在此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左心室统计形状模型引导多模态图像...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目标也是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才蝗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逐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为给滑坡-碎屑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于某真实复杂地形的三维空间分布形态,建立碎屑流三维离散元模型,定量分析该碎屑流的运动和堆积特性。结果表明:受不规则地形起伏的影响,碎屑流的运动形式以滚动为主,并伴随着跳动和平面滑动;该碎屑流物源有80%的碎屑颗粒堆积在坡脚,剩余20%的颗粒物残留在峡谷坡度较缓的部位,残留的岩屑是发生泥石流灾害的物源;碎屑流运动速度最大的时刻与颗粒接触量峰值相对应。离散元模拟结果与Scheidegger公式计算结果十分接近,验证了所构建的碎屑流模型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考虑接触非线性的盾构隧道纵向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盾构隧道环缝接触状态与传递的内力有关,但传统盾构隧道结构分析模型不能考虑轴力、剪力、弯矩共同作用下的环缝接触非线性。提出了一种考虑3种内力共同作用下接触非线性的盾构隧道纵向分析模型,并据此对汕头湾盾构隧道穿越蠕滑断层的力学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当考虑纵向接头同时传递轴力、剪力、弯矩时,其传力作用可等效为考虑轴向和弯曲刚度折减的梁,其折减系数与位移偏心距有关;(2)汕头湾盾构隧道在蠕滑作用下的力学分析表明,纵向接头接触非线性对结构内力影响较大,忽视非线性的影响可能带来1.4~3.3倍的误差。研究成果可用于蠕滑断层位错等复杂荷载作用下的盾构隧道纵向力学行为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受地形条件及周边环境制约,中国西部地区的双洞线隧道设计间距往往较小,因此常使用连拱或小近距隧道这一特殊结构形式进行隧道设计。然而,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高,地震频发,而双洞间的中岩墙更易受到强震,尤其是近场地震作用的扰动,导致局部围岩塑性变形,从而影响隧道的安全。鉴于此,为研究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小近距隧道围岩塑性区分布,选取合理近场地震动,考虑不同隧道近距及围岩条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揭示了小近距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及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基于此,通过对中岩墙的注浆加固,验证了加固措施对小近距隧道围岩塑性区的抗震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受近场地震动作用影响,小近距隧道中靠近中岩墙隧道拱脚部位加速度响应较为显著。横向地震激励时,右线隧道的左侧拱肩部位及右侧拱脚位置最大主应力值较为显著,而同一时刻下拱腰部位及隧道仰拱位置的最小主应力较其他位置大。强震作用下小近距隧道的围岩塑性区受岩体等级影响较大。当隧道间距为0.50倍的隧道跨度时,Ⅳ级和Ⅴ级围岩中塑性区发展最为严重,出现了中岩墙附近隧道拱腰部位的围岩塑性区贯通现象。以围岩塑性区为判别指标,中岩墙注浆加固对小近距隧道的抗震性能有利。研究结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区小近距隧道的抗震安全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