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1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当前低分辨率图像增强和细节匹配方法具有细节易丢失、边缘模糊、无法适应图像平移、旋转等变化的弊端,导致图像增强与细节匹配性能低下。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机器学习的低分辨率图像增强和细节匹配方法,通过建立一个间隔最大的超平面获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在待处理低分辨率图像中选择一块图像,将图像的每个3×3邻域像素看作一个训练样本,通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法对其进行训练,输出增强像素点。通过复数小波对图像特征进行描述,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获取最优判定准则函数,输出最优匹配的目标子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很高的峰值信噪比、边缘保持指数和等效视数,很低的归一化均方误差、均值和方差,整体性能优。  相似文献   
2.
红外图像目标分割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红外图像目标准确分割的难题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目标分割方法。该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 ,使区域内部所考虑的特征或属性相同或相似 ,而这些特征或属性在不同区域中则是不同的或存在差异的。依据这个准则运用最大距离法和自动增强图像分割门限的方法实现了红外图像中目标的准确分割 ,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不同修复林分的早期生长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2011年营造的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MADP)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2013年、2015年、2019年、2021年的4次林分调查,研究了3种修复林分胸径、树高、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监测期8 a内,3种修复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和林分蓄积量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加;PAFP林分蓄积量增长率为137.23%,MADP为292.28%,PDOP为1 090.39%;3种林分单株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年平均生长量均表现为PDOP (0.76 cm,0.56 m,0.004 m3)>MADP (0.55 cm,0.53 m,0.003 m3)>PAFP (0.34 cm,0.30 m,0.002 m3),3种林分蓄积量年平均生长量也表现为PDOP (5.49 m3/hm2)> MADP (4.50 m3/hm2)> PAFP (3.01 m3/hm2),3种林分间差异显著;3种林分的平均胸径与树高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顶果木与降香黄檀混交可以促进顶果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同时也能促进降香黄檀的树高生长。这一结果表明混交有利于促进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的生长,减缓顶果木的生长衰退。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轮伐期内不同类型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混交林的生长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于2012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采用生态营林制度营造的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Eucalyptus×Dalbergia odorifera,MED)、桉树×望天树混交林(Eucalyptus×Parashorea chinensis,MEP)、桉树×红锥混交林(Eucalyptus×Castanopsis hystrix,MEC)和桉树纯林(PEU)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桉树第一轮伐期内的3次林分调查(2014、2016、2018年),分析不同混交林桉树和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内,4种林分类型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均随林龄显著增加;混交林中降香黄檀、红锥及望天树均可显著促进桉树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促进作用大小表现为MED>MEC>MEP;不同混交类型中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均表现为MEC>MEP>MED,林分总蓄积量表现为ME...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不同修复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选择2011年营造的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MADP)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2013年、2015年、2019年和2021年的4次林分生物量测定,研究3种修复林分生物量、定期平均净生产力的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 3种修复林分生物量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不同林分、不同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但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2) 3种林分在2013-2021年的林分定期年平均净生产力以PDOP最高(8.68 t/hm2),PAFP最低(2.36 t/hm2),MADP (5.09 t/hm2)介于两者之间;3种修复林分在2015-2019年、2019-2021年和2013-2021年的林分定期平均净生产力均存在显著差异,PDOP显著高于MADP和PAFP,MADP显著高于PAFP(P<0.05);采用豆科固氮树种修复10 a的林分净生产力达到甚至超过了岩溶顶极、次顶极森林乔木层的净生产力,PAFP、MADP和PDOP在2019-2021年平均净生产力比2015-2019年分别提高53.65%、113.32%和38.36%,实现了岩溶石漠化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快速修复和提升。(3) PAFP林分树叶的年平均净生产力非常低,仅为0.08 t/hm2,分别占PDOP (0.62 t/hm2)的12.90%和MADP (0.30 t/hm2)的26.67%,这是随着时间推移PAFP逐渐衰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研究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稻鱼共作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稻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依据。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水稻单作配施化肥(CK)、稻鱼共作配施化肥(CF)、稻鱼共作配施有机肥(OF)、稻鱼共作配施复合微生物肥(MF) 4个处理,分析了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有机肥处理稻鱼共作水稻产量、干物质量、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CK相比,CF和OF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分别减少2.53%和0.16%,MF处理增加11.2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稻鱼共作下水稻氮收获指数显著提高,同时,水稻磷素和钾素的偏生产力、籽粒生产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MF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2)稻鱼共作下不同有机肥处理的水稻籽粒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氮、钾含量均为MF>OF,磷含量则相反。(3)不同处理间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稻鱼共作模式下以有机肥或复合微生物肥全量替代化学氮肥均能稳定水稻产量、维持土壤肥力、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风电场建设对鸟类的影响是近年来鸟类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解广西兴安县兴安片区风电场的鸟类物种组成及其受风机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9-10月,采用样线法对该区域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发现鸟类10目34科68种,目、科种类最多的分别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54种)和鹟科(Muscicapidae,6种)。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多度(49.7%)最高,其次是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19.1%)和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simplex,15.0%)。调查的各生境类型中,灌木林记录的鸟类种类(42种)最多。距风机700 m以外鸟类丰富度最高,且数量明显增加,而700 m范围内鸟类数量变化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鸟类受风机的影响可能与局部的地形和植被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桉树(Eucalyptus spp.)林取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后不同更新方式(植苗、萌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结合成对比较法,开展林下植物群落调查及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分析不同林分林下灌草层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分林下植物共有49科99属121种,其中灌木层有35科65属83种,草本层有18科36属38种;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植苗更新及萌芽更新方式下,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2)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植苗更新桉树林均显著提高灌木层及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而萌芽更新林分显著降低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但显著提高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植苗更新方式有利于桉树林灌木层物种的恢复和多样性的维持,萌芽更新方式则更有利于草本层植物物种的恢复和多样性的维持。(3)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 SMC)和全氮(Total Nitrogen, TN)是影响4种林分灌木...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不同修复林分林下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选择2011年营造的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以及灌丛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2013年、2015年、2019年、2021年的4次植被调查,研究了灌丛和3种修复林分林下植被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植物科、属、种数目呈递增趋势,草本层的变化很小;灌丛中灌木层植物的科、属、种数目呈递减趋势,草本层植物却呈增加趋势;不同类型、不同年份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总个体数存在显著差异。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的优势种为黄荆(Vitex negundo)、苎麻(Boehmeria nivea)、金花茶(Camellia petelotii),重要值分别变化于11.59-23.91、5.89-28.48和9.04-11.61,灌丛的优势种为黄荆、苎麻和地桃花(Urena lobata),重要值分别变化于37.04-41.99、2.28-11.90和0-11.70 (个别年份除外)。3种修复林分草本层的优势种为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fasciculatum)、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重要值分别变化于3.20-39.64、3.20-31.48,灌丛的优势种为臭根子草(Bothriochloa bladhii)、肾蕨、兰香草(Caryopteris incana),重要值分别变化于3.21-22.65、0-38.38、2.29-12.51。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而灌丛却呈先陡然减少后急速增加的趋势;3种修复林分与灌丛之间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φrensen指数和Cody指数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的波动通常为偶见种或稀有种的增加和减少引起,优势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也会引起波动。人工林修复类型与灌丛共有物种数持续减少,群落演替速率持续升高。修复林分对环境的改善效应促进了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