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渗流技术在工业纯铝中引入宏观尺度的石墨颗粒,研究该宏观缺陷界面附近的微观缺陷(位错)形态及对材料内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升温测量过程中,大约在260℃附近观察到了一个内耗峰,其峰位与频率无关,峰高与测量频率的倒数和升温速率近似成直线关系,且表现出正常振幅效应.而在没有宏观石墨颗粒增强的工业纯铝样品中无峰出现.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在石墨颗粒/基体界面附近存在高密度位错.根据内耗实验结果和微观结构特征的观察,认为该内耗峰的机制与基体和增强物之间因热膨胀系数的不同而诱发的高密度位错以及位错在外加应力作用下的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渗流法在ZA27合金中分别引入线尺寸为毫米量级的宏观孔洞和石墨颗粒,对比研究了该两种缺陷对材料阻尼行为的影响.实验表明,引入孔洞对ZA27合金的阻尼本领影响很小,而引入宏观尺度的石墨颗粒,其低温内耗变化不大,高温内耗峰明显下降.据初步分析认为,在ZA27合金连续升温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内耗峰为一相变峰,石墨颗粒的引入,可能会对该相变过程从而对内耗峰的产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空气加压渗流技术制备了宏观石墨颗粒增强的锌铝共析合金复合材料,运用内耗手段和热分析技术研究了宏观石墨颗粒增强的锌铝共析合金的阻尼行为及其阻尼机制,宏观石墨颗粒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材料的阻尼性能.复合材料中宏观石墨颗粒的平均直径约0.5和1.0mm、宏观石墨颗粒体积分数为51%和63%.在多功能内耗仪上采用受迫振动方式测量了宏观石墨颗粒增强的锌铝共析合金复合材料的内耗和相对动力学模量.在温度-内耗谱上发现了两个内耗峰,低温内耗峰是晶界峰,其机制为铝/铝晶界的黏性滑移,该内耗峰的平均表观激活能为(1.13±0.03)eV、指数前因子τ0为10^-14s;高温峰是相变内耗峰,其机制为锌铝共析合金中的相转变,依据内耗测量和热分析实验可得该相变峰的激活能为(2.36±0.08)eV.  相似文献   
4.
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孔金属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多孔金属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及其主要性能。  相似文献   
5.
6.
利用低频倒扭摆内耗仪采用受迫振动的方法研究了固溶温度对Fe-Ga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范围内,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合金的阻尼性能显著提高,并在1000℃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固溶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合金的阻尼性能反而下降。通过研究固溶温度对不同成分Fe-Ga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讨论了合金的最佳热处理温度参数和最佳使用温度。  相似文献   
7.
从合金成分、热处理工艺、磁化处理,及合金的微观结构等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Fe-Ga合金阻尼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通过不同的合金成分设计,热加工及磁化处理方法优化提高合金阻尼性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完全马氏体相变法在0.01~10Hz范围内对CuAlNiMnTi多晶合金原位测量了内耗(IF)和相对动力学模量(RDM)。首次发现在完全马氏体相变中产生的单一相变内耗峰实质上是由两个不同的相变内耗峰叠加而成的,其中高温内耗峰(PH)对应于RDM的快速上升处(拐点),而低温内耗峰(PL)对应于RDM的最小值,峰位均与频率无关,因此属于相变内耗峰。  相似文献   
9.
在铁氧体硬磁元件的生产中,必须用非磁性材料制做成形模。所用非磁性合金主要有3种:(1)无磁硬质合金。这种合金磁导率μ=1.02~1.04,硬度为HRC68~70,具有很高的耐磨性,但价格昂贵,较适用于大批量铁氧体元件的生产。(2)高锰钢。这种钢硬度较低,耐磨性较差,但因成本低,仍有一些厂家使用。(3)沉淀硬化型无磁钢,牌号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热处理对Fe-13at%Ga合金内耗行为的影响。实验发现,该合金对热历史和测量条件有高度敏感性。经过高温热处理,低温范围内合金的阻尼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认为低温范围内,其阻尼来源于相变及由磁畴的不可逆运动引起的磁机械滞后作用,是一种综合机制;高温内耗峰具有典型的弛豫特征,是一个晶界弛豫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