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中华眼镜蛇(Naja atra)血清对自身蛇毒中主要酶类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不同稀释倍数的中华眼镜蛇血清与蛇毒于37℃孵育30min后,检测蛇毒中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乙酰胆碱酯酶、L-氨基酸氧化酶和5′-核苷酸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中华眼镜蛇血清对自身蛇毒中磷脂酶A2和5′-核苷酸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血清稀释2倍时,可以使蛇毒磷脂酶A2活性降低28.44%(p<0.001);当血清稀释8倍时,可以使蛇毒中5′-核苷酸酶活性活性降低23.44%(p<0.001)。中华眼镜蛇血清对自身蛇毒中的透明质酸酶、乙酰胆碱酯酶和L-氨基酸氧化酶均无抑制作用。【结论】中华眼镜蛇血清中存在蛇毒磷脂酶A2和5′-核苷酸酶的抑制剂,该结果为后期蛇毒抑制剂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饥饿和再投喂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稚鱼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在15.00的盐度条件下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饥饿3 d、饥饿6 d、再投喂3 d的鲈鱼稚鱼,其胃蛋白酶的活力比摄食组高,胰蛋白酶的活力比摄食组低;而再投喂10 d和再投喂17 d的鲈鱼稚鱼,其胃蛋白酶的活力比摄食组低,胰蛋白酶的活力比摄食组高.饥饿组和摄食组的鲈鱼稚鱼,其蛋白酶活力差异显著.由此认为,短期饥饿可能导致鲈鱼稚鱼出现补偿性生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连续切片技术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potamophila(Gunther)胚胎发育过程中孵化腺的发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同时利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了孵化腺分泌孵化酶的过程。河川沙塘鳢的孵化腺为单细胞腺体,发生于外胚层。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s,HGCs)最早发生自眼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的生理代谢和能量利用状况,在20.8~24.6 ℃的水温条件下连续测定了河川沙塘鳢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耗氧率和NH3-N排泄率.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耗氧率较低,机体代谢维持较低的水平;随着胚胎的发育耗氧率逐渐升高,至孵化前期,耗氧率急剧增加,由0.315 1 μg·h-1上升至0.705 5 μg·h-1(p<0.05),此后耗氧率随发育呈线性增加;此外,NH3-N排泄率随发育进行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在胚胎发育早期没有显著性差异,眼黑色素出现期开始明显增加(p<0.05),至眼晶体形成期达到胚胎发育阶段的最大值,仔鱼刚孵出时稍有下降,之后缓慢增加,从8日龄仔鱼到16日龄稚鱼,NH3-N排泄率呈显著性增加(p<0.05),此后NH3-N排泄率维持在一个恒定水平.研究揭示河川沙塘鳢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随发育时间推进,机体代谢强度逐步增加,且在发育过程中以蛋白质作为氧化底物,为胚胎发育提供了主要的能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蜡切片和生化方法研究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受精卵的特性。结果表明:受精卵中央区是一团致密的卵黄物质,卵表面初级卵膜内是一层细胞质。表层细胞质与中央区之间是连接紧密的卵黄颗粒。中央区与外周卵黄颗粒紧密相连,同时也透过卵黄颗粒间的细胞质与表层细胞质相连。卵黄物质的组成以蛋白质(18.67±0.22(μg/卵))和脂类(13.52±0.27(μg/卵))为主,分别占受精卵干重的45.86%和33.21%。在受精卵期较高的淀粉酶活力说明糖类在此期为主要的能源,迅速为受精卵的发育提供能量,蛋白酶类酶活力也较高,分解卵黄蛋白以供能,脂类在受精卵期不是主要的能源。罗氏沼虾受精卵期蛋白SDS-PAGE显示了包含卵黄磷蛋白两个亚基在内的75.6~105KD区域内的蛋白亚基含量丰富,是受精卵期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也是胚胎发育时期的蛋白营养源,此外,其他分子量的蛋白亚基种类也较多。  相似文献   
6.
河川沙墉鳢的器官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川沙墉鳢在胚胎发育期间,其消化,呼吸系统就已发生;鳔、心脏、视觉和听觉等器官均已形成,并随着胚胎发育地进行而逐渐发育。至仔鱼孵出时,其各器官、系统已较完备。这是河川沙墉鳢器官发育不同于其它许多鱼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处于性腺发育期为Ⅲ期、IV期和V期的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雌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碱不稳定性蛋白结合磷法测定该鱼肝脏、血清和卵巢中的磷含量,以磷的含量来反应卵黄蛋白原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河川沙塘鳢雌鱼的性成熟过程中,肝脏中的VTG含量先升后降,在IV期达到最高,其含量为(39.91±3.80)mg.g-1,在Ⅲ期和Ⅳ期,VTG合成比较活跃;血清中的VTG含量逐渐增加,从Ⅲ期的(15.45±1.77)mg.mL-1增加到V期的(33.31±5.57)mg.mL-1;卵巢中的VTG含量也逐渐增加,Ⅲ期到Ⅳ期增长速度较快(p<0.05),是VTG沉积的最重要时期,V期达到高峰,为(422.25±29.98)mg.g-1。研究揭示河川沙塘鳢性成熟过程中,VTG的合成活跃,转运高效,为其大量沉积奠定基础,保证了胚胎发育及后续发育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8.
花鲈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了人工繁殖的花鲈胚胎的发育过程。花鲈的卵为圆球形、浮性,吸水膨胀后卵径为1.38 ̄1.51mm;大多具1 ̄2个油球,少数具3 ̄4个油球。在温度为12.2 ̄14.0℃、盐度为22‰的天然海水中,花鲈胚胎发育历时的86小时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5个阶段,共30个发育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实验室培育的河川沙塘鳢稚鱼,对其早期鳞被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鳞片首先出现于孵化后22天的稚鱼,全长8.86-10.49mm;孵化后44天,全长14.60-14.96mm时,鳞被发育完全。鳞被形成的起始中心位于第二背鳍后部与臂鳍后部之间的体侧之线处,鳞域由此中心向全身扩展。  相似文献   
10.
盐度对鲈鱼稚鱼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鲈鱼稚鱼在15‰、12.5‰、10‰、7.5‰、5‰、2.5‰及淡水7个不同质量分数盐度水体中的生长情况,并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稚鱼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对鲈鱼稚鱼的生长及存活率均有影响,在盐度为7.5‰的水体中的稚鱼生长最好,存活率较高;不同盐度水体中稚鱼的脂肪酸含量也有差异,其中SFA的差异不显著.PUFA的含量随实验水体盐度的降低而呈增高趋势,尤其以EPA、DHA和AA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