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重庆主城区PM 2.5中金属元素组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Xact-625大气多金属在线监测仪监测重庆市2013年春季PM2.5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PM2.5及金属元素的浓度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春季PM2.5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5.6~157.3 μg·m-3,15种金属元素平均总浓度为2 481 ng·m-3,占PM2.5总浓度的3.86%;典型日分析中,Zn、Pb的浓度从5点钟开始持续升高,在10点钟达到峰值;As浓度在1点钟出现最小值;富集因子法分析结果表明Zn、As、Se、Ag、Cd、Sn、Hg、Pb的富集因子较大,为人为污染.  相似文献   
2.
PM2.5是一种区域性复合型的大气污染物,其重要组成部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因其独特的环境、气候效应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综述了国内外PM2.5中OC和EC的四大特征(组成及来源、粒径分布、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样品采集与测定)的研究进展,并对OC和EC研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考虑区域复合型污染特征,认为含碳气溶胶与其他气溶胶之间相互作用、实地观测与卫星反演预测综合研究,将是OC和EC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重庆区域性灰霾天气下大气污染分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2010年1-10月间重庆地区区域性灰霾整体概况初步讨论,结果表明灰霾日占观测总天数的23.03%,且多集中在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较差的第一三季度.通过对灰霾与非灰霾日典型天气渐变条件下特征因子的讨论,得到颗粒物(尤其是细粒子)对大气能见度影响显著,而黑碳对细粒子贡献显著,导致灰霾发生率增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网格化布点监测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及相互结合的方法,以重庆主城区为例,对典型山地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和优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点位布设及优化方案。通过总结归纳提出了山地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相关程序,研究编制了山地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及优化的技术指南。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四大城市群在夏秋季大气臭氧(O_3)污染问题严重.为了深入认识O_3的区域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在上述4个城市群于2014~2016年夏秋季节,开展了大气O_3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的综合观测研究.观测发现,臭氧污染区域性明显,臭氧最大8h值在59~146(10~(-9)V/V),整体上城市站点臭氧浓度水平较郊区站点低,臭氧前体物NO2平均浓度水平在4~22(10~(-9)V/V),VOCs浓度为11~53(10~(-9)V/V),VOCs活性水平在1.6~10.5s~(-1).使用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分析臭氧生成控制区,发现四大城市群的O_3生成多数处于人为源VOCs控制区或者过渡区,且对烯烃和芳香烃的敏感性最强.运用PMF受体模型对城市站点VOCs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汽油挥发是城市VOCs主要来源,占比30%~50%;溶剂涂料使用其次,占比为10%~20%.综合而言,我国现阶段臭氧污染防控应以VOCs控制为主,其中应着重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溶剂涂料使用.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渝北区、南岸区和渝中区3个主要城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夏季PM2.5样品,应用DRI Model 2001A热/光分析仪,采用IMPROVE-TOR方法测定了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并对3地的OC、EC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价,探讨了PM2.5中含碳物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南岸区OC、EC质量浓度分别为(5.8±1.5)、(2.5±0.8)μg·m-3,低于渝北区((8.9±3.2)、(4.2±1.6)μg·m-3))和渝中区((8.8±2.2)、(4.6±1.3)μg·m-3),与PM2.5质量浓度的分布一致,表明渝北区和渝中区的含碳污染物的排放可能较为严重。渝北区、南岸区和渝中区的OC与EC均显著正相关,表明三大城区OC和EC可能分别具有相似的一次污染源。排除降雨天和O3浓度较高的晴天,利用m(OC)/m(EC)比值法对渝北区、南岸区、渝中区二次有机碳(SOC)进行估算,SOC质量浓度分别为(2.0±1.8)、(1.0±0.7)、(2.3±2.0)μg·m-3,占OC比例均低于30%。渝中区SOC对OC的贡献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该地区易于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且热量和辐射效应更加明显,有助于SOC的生成。通过计算PM2.5中8个碳组分丰度,初步判断机动车尾气排放可能是三大城区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重庆市主城大气灰霾形成机理基础研究”项目组,历时3年,率先对西南山地城市--重庆地区的灰霾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在全面分析大气细粒子的理化特征及变化规律、来源的基础上,从灰霾形成的“物质条件”和“气象条件”,两方面初步阐释了重庆市独特下垫面类型和气象条件下灰霾形成的机理基础。该研究在重庆属于首例,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通过该项目,填补了国内高温高湿、低山丘陵地区灰霾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的空白,也是对全国气溶胶的理化性质与城市群灰霾的形成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该项目作为重庆市“蓝天行动”(2013~2017年)的重要科学研究基础,为重庆市控制细粒子污染、减缓灰霾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逐步实现灰霾污染预报预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重庆市实施国家区域大气联防联控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对工业园区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大而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损害现象。 以长江上 游典型工业园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典型工业园区 VOCs 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影响。 方法 采用苏玛罐在园 区企业厂界点、环境敏感点和城区点开展 VOCs 连续监测,样品经过分析处理后得到 108 种 VOCs 物质,分析大气 VOCs 变化特征,确定臭氧(O3 ) 生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贡献的优势物种,利用危害熵值( HQ) 和终生致癌风险 (Risk)评价 VOCs 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 结果 企业厂界点、环境敏感点和城区点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质量浓 度均值分别为 843. 57 μg / m 3 、321. 71 μg / m 3 和 149. 50 μg / m 3 ,3 个点位都表现出夜间 TVOCs 均值浓度高于昼间的 特点;企业厂界点、环境敏感点和城区点臭氧生成潜势(OFP)值分别为 4 507. 25 μg / m 3 、1 271. 25 μg / m 3 和 321. 87 μg / m 3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企业厂界点 OFP 值贡献最大的物种,3 个点 SOAP 的值分别为 710. 61 μg / m 3 、545. 98 μg / m 3 和 209. 83 μg / m 3 ,芳香烃是 3 个站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贡献最大的组分,SOAP 平均贡献率 达到 88. 95%。 企业厂界点、环境敏感点和城区点的危害指数(HI)指数分别为 0. 31、0. 19 和 0. 08,3 个点位均不存 在非致癌风险;致癌风险评价中,苯、乙苯和二氯甲烷在 3 个点位的 Risk 值均高于 EPA 可接受水平 1×10 -6 。 结论 综 上,园区企业厂界点的污染水平高于环境敏感点和城区点,高于调研的其他工业园区;芳香烃类是各点位二次转化 能力最高的组分,贡献最高的物种是甲苯;3 个点位对暴露人群存在潜在致癌风险,各区域应将甲苯、苯、乙苯和二 氯甲烷作为优先管控物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